COVID-19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嗎?

近幾周,全球股市動盪,增加了人們對經濟的不確定性和悲觀情緒。這一反應在意料之中,因為新冠病毒仍在傳播,其嚴重程度正在惡化,可能持續的時間或將延長。此外,緊密聯繫的世界經濟存在供應和需求的雙重衝擊。即使“壓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倡議所付出的努力取得成功,也可能存在反彈週期,對經濟產生新的影響,或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COVID-19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嗎?

“壓平曲線”示意圖


全球經濟正面臨一系列問題。首先,新冠病毒的傳播難以控制,且存在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如果不頻繁進行大規模的檢測,數十億人必須長期自我隔離。即使是在第一輪疫情中表現良好的中國和韓國,也可能面臨週期性的疫情爆發。新加坡和臺灣地區已經報告了第二波疫情,急需一種快速、經濟和可靠的檢測方法,幫助緩解疫情。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以下兩種選擇之間搖擺不定:一種是遵循公共衛生專家的建議,在醫院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對大量患者進行長時間的隔離,另一種是在幾周內允許各類活動正常進行。


COVID-19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嗎?

代價高昂:COVID-19病例很快就會佔滿現有病床。

(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冠狀病毒資源中心)


其次,疫苗可能將於明年得到推廣,有利於降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一些藥物甚至有可能緩解輕度和中度病症,減少醫務人員的壓力。這有利於工人和學生恢復“正常”狀態,而老年人或病人必須小心謹慎,而不是完全隔離。


COVID-19帶來了許多未知,因而人們應該足夠謹慎。美國數據顯示,年齡在20歲到54歲之間的患者約佔住院患者總數的40%,只有這種病毒不變異成更致命的病毒,這些患者才能恢復正常生活。一種便宜、快捷的抗體測試可能會鑑定出有免疫力者,從而避免其遭到隔離。


第三,為應對這種病毒而採取的經濟措施將造成一定後果。

這場危機使政府債務重新走向負利率。央行持有的債券大幅增加。鉅額財政赤字將大幅增加政府債務總額。隨著許多國家轉向自主生產商品,貿易模式將會得到調整,甚至帶來永久性的轉變。公司將以提高價格彈性和生產效率為目標,並可能放棄準時制庫存管理和嚴格的控制,而採用多元化採購、儲存和本地生產模式。


最後,各國在緊急應對疫情時,必須考慮道德風險和網絡安全,對波音(Boeing)等大型跨國公司或餐館等小型企業等需要提振的各行業進行合理排序。

COVID-19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嗎?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接近78萬例。(圖源:CNN)


即使假設沒有出現通脹,長期的零利率或負利率也會對銀行、保險、養老金和退休或教育儲蓄產生巨大影響。一些人認為,財富集中導致了長期的需求不足,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一些資本節省技術的組合——例如Airbnb的出現使酒店數量減少,以及壟斷企業投資不足——在稅收優惠的情況下也導致了低投資率。這一點有利於解釋股票回購的爆炸式增長。


考慮到許多大公司經常發行債券獲取利潤,不進行投資、積累流動性和資本或研發,而是依靠回購股票以保持高股價。批評人士對此提出質疑,稱這些公司不應該獲得低息貸款或捐助,政府也不該出價購買其庫存股,反映這種做法存在風險。這樣的政府收購將稀釋現有股東的所有權,最終允許這些股票在公開市場上出售。

公司辯護者辯稱,這種衝擊是不可預見的,他們不應受到懲罰。但是沒有多少緩衝,就意味著不會發生糟糕的事情。即使情況變糟,其他人也會伸出援手。或許,這些低息貸款可以發放給那些股票回購有限、股本與債務比率合理的銀行,以及那些留用或迅速重新聘用員工的銀行。購買庫存股的將是那些利用利潤和債務推高股價者。收購公司、收取費用、增加債務然後破產的私人股本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這可能會讓貸款機構瞭解債務契約的情況。

必須指出的是,長期的低利率迫使銀行變得更加寬容。


與此同時,零工活越來越多,這些獨立合同工幾乎沒有工作保障。美國多達三分之一的就業崗位都屬於零工經濟,新興經濟體中這一比例更高。零工和“固定”服務人員通常為利潤微薄的小型企業工作。許多人很可能因沒有貸款寬限或補貼等特別優惠而破產,還有許多人將因為不是自己的過錯而失去生計。解決方案可以參照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民主黨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提出的“基本收入計劃”,為勞動者提供基本收入,或者提供更慷慨靈活的失業保險,以緩解收入在一段時間內低於正常水平(具體時間未知)的情況

COVID-19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嗎?


這場危機反映了各國的公共衛生系統和政策。在22個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一個未能保證帶薪病假的國家。美國的《合理醫療費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中,醫療保險以收入情況為基礎,除非僱主對醫療保險提供補貼,否則人們需要一份好工作來負擔保險。疫情之下,這一做法顯然帶來諸多不利。在美國第二輪冠狀病毒救濟法案中,必須重新商議大型僱主免除帶薪病假的可恥做法。在當今現狀下,強迫人們在感染他人和養活家人之間做出選擇毫無意義。


這一切都需要資金。如果某些變化永久發生,就不能簡單地通過長期借款或印鈔來為這些變化提供資金,而可以通過一項國際協議來打擊避稅地、減少逃稅和合法避稅行為。美國約有20%的應納稅收入未申報,許多企業通過複雜的避稅地將稅負降至最低。如果打擊逃稅行為,稅後利潤將下降,2019年這一數字僅為1.8萬億美元。美國和歐盟的央行已經在這場危機中投入了數萬億美元。考慮到額外支出超過2萬億美元,似乎不僅是最富有的人或企業才需要出資。對於暫時的緊急情況,“赤字無關緊要”的說法是合理的。然而,這種觀點是否可持續,或者一旦緊急狀態結束,支出能否輕鬆削減,顯然無法確定。最終,如學前托兒等理想項目必須與基礎設施修復或綠色新政競爭。

政府必須明確合理的稅收制度和政府支出水平。


還有其他很多方面也亟待考慮。較貧窮國家的醫療保健可能會受到影響,這些國家的醫院和醫務人員已經捉襟見肘。如果能解決知識產權問題,低成本的藥物和疫苗可能會對緩解疫情有所幫助。如果老年人大量死亡,幫助照顧老年人的移民需求將會減少。此外,將疾病歸咎於外國人也可能會推動孤立主義和本土主義運動。面對眼前的問題,世界正在作出許多選擇,但也可能面臨新的挑戰。(能源輿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