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信號失靈”: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 謹防海外疫情影響中國經濟

PMI“信號失靈”: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 謹防海外疫情影響中國經濟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我們要關閉一條生產線了。”3月31日,河南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家出口歐美市場的服裝企業,在經歷了2月加班加點趕訂單的急迫之後,猝不及防地,又成了訂單被單方面取消的“受害者”。

“對方也是因為疫情的不可抗因素,也沒辦法申請仲裁,只能自己扛下損失,但繼續全面生產是不可能的了,現在原材料積壓,貨物變成庫存,要想活下去,必須做出相應調整。”上述負責人說。

企業正在經歷“後疫情時代”的震盪。國家統計局調查也顯示,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仍然較大,本月反映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1.7%和52.3%,比上月上升2.6和4.1個百分點。

但在宏觀數據上,3月各項指標卻無比亮眼。3月3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了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顯示,PMI環比回升,其中製造業PMI為52.0%,大幅回升16.3個百分點,且各分項指數均有所回升。同時,21個分項製造業行業PMI均有不同程度回升。

從指標來看,我國製造業似乎已經一舉越過榮枯線。顯然,經濟風向標PMI“失靈”了。

“PMI大幅回升,主要原因一是PMI屬於環比指標,說明樣本企業生產經營相比於2月情況有所好轉。”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不過,以此認為國內經濟已經擺脫疫情影響,開始迅速回暖,還顯得太樂觀了。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在解讀數據時表示,PMI後期走勢仍需持續關注。

信號失靈

這個3月,對外貿企業來說,是黑色的。上半場的中國疫情、下半場的國際疫情,集中在這個春天襲來。

海外客戶大量推遲訂單甚至取消訂單,導致壓力正從終端企業向上遊傳導,一些只做內貿的紡織廠,也感受到了外貿企業的壓力。

缺訂單造成的不敢開工,成了製造業的壓力源頭。

但從宏觀數據來看,這些壓力並沒有被顯示出來。

從PMI的13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除價格指數外,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的各分項指數均有所回升,指數升幅在3.0至26.3個百分點之間。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下降,指數降幅分別為5.9和0.5個百分點。同時,從重點領域看,新動能恢復較快,高技術製造業PMI高於總體。不同規模企業均有回升,大型企業復甦相對較快。

企業預期也有所回升,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4%,比上月回升12.6個百分點。

“3月份採購經理指數回升至臨界點以上是2月份大幅下降後的反彈,更多反映的是一半以上的調查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比上月有所改善,並不能代表我國經濟運行已恢復正常水平。”趙慶河說。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也表示,PMI指數是一個環比指標,3月PMI指數變動帶有特殊情景下的明顯特點,應該與PMI指數常態水平變動所表達的經濟含義加以區別。

事實上,儘管製造業生產、需求、就業等指標均升至榮枯臨界點上方,但世界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遭受衝擊嚴重,我國疫情輸入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

“發電量、客運量、鋼材庫存等指標都顯示,經濟並未恢復到正常水平,國家統計局也指出了這一點。不能對3月官方PMI數據做過度樂觀的解讀,後續應繼續跟蹤高頻數據,觀察復工復產和需求的變化。”李奇霖對本報記者說。

謹防“倒春寒”

事實上,國內疫情好轉後,產業鏈上下游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海外。

“和2月情況不同,那時候全球產業鏈中,只缺了中國一個環節,只要中國疫情好轉,產業鏈很快就能恢復。但3月,疫情擴散開來,影響的是多個國家,產業鏈上下游都遭受衝擊。這個就不是馬上能恢復的了。”上述服裝廠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3月數據也顯示了部分企業壓力。

比如,3月新出口訂單指數46.4,低於50的榮枯線,這意味著3月的出口訂單要比2月差。海外疫情拐點還沒有出現,出口訂單需求低迷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同時,全球產業鏈供應接近停擺,而中國在目前的國際分工體系中扮演的是生產國角色,生產遭受衝擊難以避免。在一些中國需要進口核心零部件的行業,如汽車、電子產品,未來生產受到的影響可能更明顯。

國家統計局調查也顯示,3月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仍然較大,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為52.3%,比上月上升4.1個百分點。3月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6.4%和48.4%,雖比2月有所回升,但仍低於1月份水平。

目前,海外疫情仍處於擴散期,不利於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從國外數據看來,3月海外各國綜合PMI斷崖式下跌,銅金比創歷史新低,3月21日當週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創歷史新高,3月26日美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創歷史新高等極端數據都反映出疫情對經濟殺傷力之大。

“在國外需求存在巨大不確定的同時,我們必須從內需上挖掘更大潛力,在貨幣政策上,隨著全球新一輪寬鬆的推進,中國也有進一步寬鬆的空間,但這不是大水漫灌,而更傾向於定向寬鬆;財政政策也還有巨大的空間,這主要體現在減稅降費、擴大投資等方面,近期熱議的新基建將進一步發力,不過其部署需要根據一定規劃科學部署。”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總經濟師陳中濤對媒體表示。

在他看來,由於缺乏有效需求,GDP、工業、投資、消費等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