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當前經濟復甦要破除這六大障礙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較大的衝擊,特別是短期內帶來的綜合影響不可忽視。2月16至19日,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完成了一項涉及14省(不含湖北)98縣104個“零疫情村”勞動力流動情況的調查報告。2月29日,研究團隊對這104個“零疫情村”組織了二次調查。


調研:當前經濟復甦要破除這六大障礙


  2月下旬以來,12個勞動力流出省村莊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平均比例提高至30%,10天時間內大約增長20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有所“解凍”,相關政策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東部地區部分已開工的重點企業缺工與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流動緩慢並存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當前經濟全面復甦的主要障礙

  中西部勞動力流動緩慢與東部地區重點企業缺工問題並存。

  勞動力緩慢流動與企業復產復工進度慢互為因果。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流動緩慢是表象,背後是沿海地區產業整體復甦緩慢。一方面,政府加大扶持的部分重點企業存在缺工問題;另一方面,產業鏈不齊全限制了企業全面開工生產,重點企業和大企業用工不足與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不足並存,整體上造成了大規模勞動力流動乏力。

  產業鏈不齊全是影響企業復產復工的根本因素。

  在經濟高度體系化的背景下,企業生產依託於產業鏈的有效聯動。總體看,沿海地區產業鏈沒有完全恢復,上下游不健全,原料供給、流通等一些關鍵環節中存在不少短板。一些企業缺乏復工復產使用的儲備原料,同時,下游銷售市場復工復產緩慢,銷售市場持續低迷,物流系統恢復緩慢進一步加劇了上下游之間的協同困境。在勞動力迴流梗阻、企業復工推進不一致的大背景下,產業鏈條未打通,造成了企業復產復工的整體困境。

  抓大放小的復工復產政策存在不足。

  為平衡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從民生保障和稅收繳納能力兩個方面出發考慮企業復工情況,優先支持重點企業和大企業復產復工,對中小企業扶持地不夠。單純按照企業規模標準建立復產復工政策體系,隔斷了不同企業之間的有機聯繫,造成中小企業復產復工普遍不足。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末端,小企業難以有效復工,大企業的配套生產就會出現滯後。反過來,大企業產能受到影響,又進一步帶來小企業訂單不足,陷入產能恢復的循環困境。

  對企業的政策扶持需著眼整體。

  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針對單個企業,對恢復產業鏈和生產體系用力不夠。目前金融、人社、工信、稅務、財政等部門連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各種針對企業和生產單位的扶持性政策,利用貸款、利息補貼、社保政策、免稅降稅、成本補貼等手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這些扶持性政策有助於紓解企業和生產經營主體的暫時困難,但企業的生存發展之本在於產業鏈激活。產業鏈不解決,上下游配套不全,訂單流失,會給企業造成更大壓力,引發更大的政策扶持需求。

  中西部地區本地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性不高。

  中部某勞動力輸出大縣數據顯示,目前本縣勞動用工不足千人,勞動力省內復工不足兩千人,全縣除保障民生企業和少數幾家納稅大戶企業復工復產之外,大部分企業未復產復工。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方面,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與沿海地區地方政府存在一定差異,中西部地區基層更偏向降低疫情風險,企業復產復工相對遲緩,進而產生兩方面後果:其一,加劇產業不配套,中西部地區企業與沿海企業存在一定的配套關係,中西部復產復工遲緩,不利於產業鏈恢復;其二,顯示出疫情防控體系不配套。

  點對點的勞動力轉移輸送方式效率低。

  農民普遍不接受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流動,二月下旬以來的流動中,很多是靠駕駛或搭乘私家車,本地政府或外地企業組織包車輸送不足30%,甚至更低。中部某勞動力輸出大縣顯示,二月下旬期間,當地累計完成近3.5萬人的勞動力輸出,佔本地全部勞動力的10%左右。其中,當地組織送的有近四千人,外地用工單位統一接的僅數十人,當地政府點對點包車輸送累計不足五百人,外出直通高鐵站累計輸送不足兩千人。(via 社會科學報 點擊“瞭解更多” 獲取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