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解放》半部中國汽車史

一部《解放》半部中國汽車史

1956年10月15日,一汽舉行開工典禮

在回顧新中國建設歷程中,有關中國工業汽車的歷史,是從一汽建廠及“解放”開始的;而“解放”牌汽車的問世,則是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自主生產汽車的歷史。當時民眾中傳唱的一首歌《老司機》生動表達了國人對於中國有了自己的汽車品牌的驕傲之情:

盼星星盼月亮

盼的那個國產汽車真就出了廠

轉一轉這黑黝黝的方向盤

摸一摸明亮亮的玻璃窗

看一看儀表上的中國字

按一按小喇叭清澈又嘹亮

這聲音叫的我眼發溼心發慌

也不知國產汽車有股啥力量

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汽車CA10駛下生產線,到2018年第七代解放J7發佈,解放汽車走過了波瀾起伏的62年發展歷程,經歷了開創、換型、調整、比肩、主流和領航六個階段,始終引領中國商用車行業的發展。2018年,一汽解放累計銷量突破30萬輛,同比增長7.5%,中重卡產品共計銷售26.13萬輛,同比增長8.5%,位列第一。

今年3月,講述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品牌前世今生的圖書《解放》首發式在一汽解放總部大樓隆重舉行,何光遠、李剛、韓玉麟、國斌、範恆光等見證和書寫“解放”歷史的老汽車人悉數出席,中國工人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王嬌萍則代表出版方向一汽贈送了《解放》新書。

近日,為將“解放”這一民族品牌背後的精神價值傳播開來,一汽解放公司又與中國工人出版社聯合開展了“一車配一書”文化行動,在部分銷售區域將《解放》這本書與使用說明書一起裝入卡車內,讓買到解放車的用戶都瞭解“解放”這個民族品牌的厚重歷史,讓老一輩汽車人身上的工匠精神感染更多的人。

一部《解放》半部中國汽車史

“汽車記憶”系列叢書之《解放》

《解放》一書通過口述歷史的形式,全景披露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汽車品牌解放的前世今生,真實展現老一輩汽車人是如何堅守工匠精神,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三年建成一汽汽車廠、製造出解放汽車,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作者採訪了孟少農、李剛、沈永言、徐興堯、範恆光等18位解放汽車的創造者、參與者和見證者,由他們共同構成《解放》口述史的主體。通過他們的口述,解放車誕生、發展的脈絡和細節立體豐富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還原中國汽車事業的崢嶸歲月

國慶70週年閱兵期間,“周總理,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了”,成為刷爆國人朋友圈的爆款金句,這是對我國航空事業從一窮二白到“鷹擊長空”的證明。藍天留下了新中國的奮鬥史,熱土上的滾滾車輪同樣不負先烈所託。《解放》一書便將那段屬於“解放”和中國汽車事業的崢嶸歲月娓娓來道——

當1956年的時針撥至盛夏,全國各行各業正陷入一片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之中,人們爭相在各自專業領域裡為祖國7 週歲生日獻禮。而此時的北國長春,一汽製造廠裡凝聚著初代中國汽車人的心血與結晶的“解放”終於走下流水下。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批卡車,填補了新中國沒有汽車品牌的空白。

一部《解放》半部中國汽車史

第一批解放汽車運到了天安門廣場

“解放”的問世,在全國引發強烈轟動。毫無懸念,就在“解放”誕生的1956年,它也加入到了當年的國慶閱兵中。閱兵式結束後,一部分汽車在天安門被展出,引發了首都群眾爭睹國產汽車風采的熱潮。欣喜的北京市民紛紛前來圍觀,有人還專門與“解放”合影留念,成為一個時代最珍貴的個體影像。

“解放”牌汽車的問世,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自主生產汽車的歷史。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CA10駛下生產線,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新紀元,到2018年第七代解放J7發佈,解放汽車走過了波瀾起伏的62年發展歷程,也凸顯了中國汽車工業自力更生、自主研發的寶貴基因。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雖已年愈九旬,但仍然牽掛“解放”的發展和前行。他表示“解放不只是個汽車品牌 ,更是中國一汽的根。沒有這個根,就沒有後來的汽車工業。”解放在不同時代裡的變遷,也成為了中國汽車產業變遷的一個縮影。雖然今天在汽車市場裡,國際品牌佔據了大半天下,但載貨車市場卻依然是中國品牌佔據絕對優勢,這也正是得益於當初以解放卡車為首的中國汽車工業打下的深厚基礎。”

《解放》18位講述者也都從自身的角度講述跟一汽和解放汽車的淵源,這其中既有成績和反思,也有經驗和教訓。不同的講述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還原了我國老一代汽車人在建造一汽、設計解放時葆有的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

“解放”背後所傳播的精神價值

那麼“解放”是如何將民族品牌背後的精神價值傳播開來的呢?眾多老汽車人的口述讓答案愈發清晰和明朗。

首先便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論是建國初代的汽車人或是其他行業的先驅者,他們擁有產業報國的崇高理想抱負和運籌帷幄、審時度勢的遠見卓識,為了建造中國的自主品牌而不懈堅持,無私奉獻。

一部《解放》半部中國汽車史

《解放》首發式上的揭幕儀式

第二是“學以致用”。解放人一直以來都踐行著積極打開國門,帶頭改革開放的思想和精神,也正是因為虛心求學和務實的態度,“解放”才得以取長補短,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走向自主的成功之道。

三是“以我為主”。雖然在那些一窮二白的奔騰年代中,中國汽車業需要借鑑和吸收的先進技術不勝枚舉,但已老一輩領導幹部為代表的汽車人始終不忘“以我為主”,將先進的技術複製化,中國化,最終實現自主化。

最後便是“勇立潮頭”,走符合時代需求的路,敢於正視市場的微妙變化,不執拗不頑固,不因自己的地位和資歷而冥頑不化,反而因“解放”的名號而更有危機感和使命感,在追尋不斷完善和擁抱新時代的路上“解放”自我。

一部“解放”史,就是一部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業史和中國汽車人的奮鬥史。歷史值得銘記,未來更為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