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是周王族姬姓的後代。楚國下相人及經江蘇省宿遷宿城區人囗戰國末期軍事家,政治家。

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關於項羽,我們首先來說一說他的姓與氏,有記載項羽性為羋,但卻從無考據,現今依舊是個迷,至於氏倒可說上一說。項羽因其先祖受封於河南項城,加之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伐楚,所以在楚國國破後便以國號為氏。再來說一下這西楚霸王的家庭,關於項羽的父母並沒有相關資料明確記載,我們最熟知的便是他的季父,季父也就是叔父也就是項羽父親的弟弟。這一點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明確記載。所以這項羽便是從小由他的叔父養大,並跟著他的叔父開啟了他短暫卻又傳奇的一生。

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有記載表明公元前210年,項羽因季父家仇,逃亡到吳中。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項羽的叔父項梁因故殺人,為躲避仇家而帶著項羽逃亡到吳中,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吳中區。然後二人就在吳忠聚了下下來,咱們都知道項羽長於秦朝時期,所以在秦王政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郡吳中的時候,當時已經二十二歲的項羽與其叔父一起觀看時,便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此話一出,便嚇得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由此對項羽另眼看待。我們上面有說到項羽自小跟從他的叔父生活,所以這教育也是項梁管著。因為項羽小時候讀書不成而放棄,教他學劍術又半途而廢,項梁便對他不滿,而項羽以"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反駁,話說的理直氣壯卻也頗顯自大。於是項梁便改教其兵法。項羽自小便有主張,現又有其野心,我想項梁面對此刻的項羽應有"此子非池中之物"的感慨。

自公元前209年,項羽便踏上了鑄就他傳奇一生的道路。起兵反秦,擔任裨將。

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在秦二世元年七月份,陳勝,吳廣起義反秦,項梁與項羽趁機殺了找齊商議的會稽郡郡守,另行起義。項梁在吳中舉兵反秦,招募八千精兵,俗謂"八千江東子弟"。項梁取代郡守封項羽為裨將,帶著這八千子弟兵,勇渡長江,兵力一步步增至六、七萬餘人。在公元前208年獲得范增相助,建議項梁找到楚懷王嫡孫熊心,並立他為楚王,以取得楚地民。然而在攻打成陽,破濮陽之後,定陶之戰中項梁不幸陣亡,秦軍大勝。然後秦軍主力張幹大敗趙軍,趙王趙歇退至鉅鹿。這時楚懷王便封項羽為次將,命其救趙,同時封他為長安侯,魯作為采地,所以項羽又稱為魯公。此時的項羽失去了親人,仕途上又受到加封,悲喜之中更堅定了反秦之心。上面有講到楚懷王封項羽為次將,而上將軍為宋義。楚懷王命二人率兵救趙,定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承諾。而宋義到達安陽後,便停止前進,在安陽停留有四十六日,項羽建議進兵卻無果,加上當時天氣寒冷,項羽便矯詔殺了宋義。軍中不可一日無將領,楚軍便擁項羽為上將軍。這裡有一個詞叫矯詔,何為矯詔呢?就是我們知道的假傳聖旨。由此可見項羽雖有勇,卻也並非無謀。而後來楚懷王得知這件事後卻也被迫任命他為上將軍。斬殺宋義,晉升為上將軍,讓項羽威震整個楚國,在各諸侯中也是名聲大噪。伐秦之戰依舊在進行,項羽便一路進兵鉅鹿,即今河北平鄉縣西南。

項羽逐鹿中原,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率領楚軍五萬人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率軍九戰九勝,戰勝秦國四十萬大軍。

項羽由此一戰而揚名,據記載,當時帶領援兵諸侯僅作觀戰,今留下一成語作壁上觀。然而,當項羽轅門召見,諸侯皆跪行,不敢仰視。於是項羽便成為各路諸侯部隊的統帥,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而後項羽帶兵繼續前進,西進函谷關。得知劉邦已提前入關,且阻止項羽等人入關時,項羽然後大怒反擊。劉邦知其不敵,便退出咸陽,駐軍灞上。之後便引出了著名的"鴻門宴",因項羽婦人之仁放了劉邦,也讓他今後的稱霸之路更為艱難。項羽此舉雖說仁義,實則是放虎歸山,為今後留下了致命隱患。

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雖說鉅鹿之戰使其揚名立萬,但隱患也隨其滋生,都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鉅鹿一戰雖顯出其神勇,無人能敵,但也折射出他殘暴的一面。西楚元年,項羽進咸陽,殺子嬰,焚秦宮,所經之地"無不一片廢墟",關中之人對其大為失望。顛覆秦朝之後,項羽擁楚懷王熊心為楚義帝,而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後楚義帝熊心死,項羽便成了真正的諸侯之王。若說項羽放走劉邦是他的一大錯誤,而他錯失良將韓信更是錯中之錯。項羽入關中為王后,進行分封個有功部下,而韓信曾多次進獻卻不得項羽採納,此時也未獲得封地,直覺在項羽手下沒有未來,便棄項羽而去,投奔劉邦。而後來也正是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助劉邦贏得垓下戰役,使得項羽由盛轉衰。所以說韓信可謂是決定楚軍生死的一個關鍵人物。

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西漢二年,項羽進攻城陽,燒燬齊國房屋,坑殺降卒,死傷者無數,因而齊國人上下一心反抗。項羽久攻其國不下,進入僵持階段。而此時劉邦抓住時機攻佔彭城。項羽得知後率兵南下,向數十萬漢軍發起進攻後,大破漢軍並追至漢軍睢水上,淹死十餘萬人,"睢水為之而不流",可謂極其殘暴。此戰役史稱彭城之戰。此戰役使劉邦陷入困境,也創造了古代中速決戰的典範,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許是項羽這一路走來太過順利,加上他自大又殘暴,不懂得收攏民心。公元前203年,項羽的稱王之戰便開始走下坡路。項羽在西漢四年,攻下滎陽後前遭劉邦阻撓,後受彭越襲擊,腹背受敵,糧草告急。不得已之下,與劉邦簽訂盟約,即《鴻溝和約》,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但劉邦有張良,韓信等良將相助,又逢處將周殷叛楚,於是率漢軍近60萬圍困楚軍,項羽被迫退守陳下。當一個人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所有的不幸都會跟著來臨。陳下之戰大敗,項羽被迫東撤垓下,此時楚軍受重創已是強弩之末。受困垓下又遭四面埋伏,楚軍軍心渙散,愛姬也自刎身死。項羽身處絕境,渡淮水進行逃亡。因其不得民心且殺戮成性,在逃亡中,受農夫謊報路徑遭到漢軍追殺。項羽斬殺數將領脫逃,到最後部下僅剩二十八騎。逃至烏江邊,項羽此時已是油盡燈枯。雖知回江東,可東山再起卷旗重來,而他卻拒絕東渡。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烏江邊上自刎。至此,楚漢之爭結束,項羽也結束了他短暫而傳奇的一生。

項羽,鉅鹿之戰以揚名,終局卻令人唏噓

後人對項羽的評價多為褒義,但項羽雖神勇無敵,卻也顯露了他殘忍霸道的一面。在他的一生中,曾六次屠城,殺人無數。也許正是因為他過於殘暴,不得民心,在楚漢之爭中失去百姓支持,所以他的結果只能是鉅鹿之戰以揚名,腹背受敵為終局,不禁讓人扼腕。

參考文獻:

《史記·項羽本紀》

《讀〈史記〉之項羽》

《古文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