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創與科幻的交互

在深圳,科幻與科創正在形成一種交互關係,除科創激發科幻靈感外,科幻也在為科創提供參考和啟示。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劉佳璇│北京報道

深圳:科创与科幻的交互

“騰訊覓影”展示 AI 如何穩準快地幫助醫生早篩食管癌等疾病

深圳南山區的後海地鐵站周圍聚集著科技企業園區,在這片填海而成的土地上,年輕人在早晚高峰期間魚貫而行,他們之中,常能見到穿著星球大戰文化衫的人。

科技企業里科幻迷為數不少。在科技企業聚集的地方,科幻總會成為老闆與員工的共同愛好。

深圳被視為中國科技公司的“大本營”,華為、中興、騰訊、大疆、商湯等企業匯聚於此。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在全球科技集群榜單中位列第二。

“一個以科技創新為發展基礎的城市,對科幻常常會舉雙臂去擁抱。”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對《瞭望東方週刊》說,“在這座城市的很多公司裡,人們討論的議題恰恰就是科幻表達的議題,而且,在技術展望上,比科幻還要超前。”

深圳這座科創之城,與科學幻想之間,有著怎樣的交互?

不只是科創城市

科幻作家劉慈欣曾如此評價深圳:“中國最具創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輕的、具有科幻色彩和未來感的城市。”

根據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髮布的《2019中國城市科幻指數報告》,成都、北京和深圳位列前三。

“現在我們有一個說法,在科幻上是‘東魔西蓉,北帝南鵬’,也就是指上海、成都、北京、深圳這四座城市在科幻領域優勢比較突出。”科幻研究者、《2019中國城市科幻指數報告》發起人三豐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三豐告訴本刊記者,科幻圈裡也會討論不同城市對科幻的熱情,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深圳在這樣的討論中存在感並不高。

2015年3月,一群對科幻充滿熱情的科學家、投資人、科幻作家、工程師、科創行業企業家及公益人士共同發起成立了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這是在深圳市社會公益基金會註冊成立的、具有公募資質的專項公益基金,也是國內首家科幻公益創投基金。

2017年,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成立,成為深圳另一支重要的科幻力量。

令三豐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中國科幻大會在深圳舉辦。“這讓科幻圈發現,原來深圳不僅是科創城市,也是一座科幻城市。”

深圳市福田區副區長歐陽繪宇曾對媒體表示,深圳具備建設科幻中心的條件。一是深圳具備創新基因,是科技之都、創新之都,創新氛圍濃厚,科幻最核心的就是開放思想、創新理念;二是深圳相關產業基礎好,高新技術企業眾多,人工智能、5G、傳感器、遊戲、虛擬現實等科技產業鏈完善。

但歐陽繪宇也指出,深圳面臨著科幻人才不足的問題。

隱形的“科幻”體驗

對於科幻,如果說成都最驕傲的是科幻文學和出版實力,那麼深圳最驕傲的就是這裡的人們擁有可與科幻相匹敵的科技。

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無人書店、無人銀行等各種人工智能服務,以及便捷的數字政務服務,正在悄然改變深圳的城市生活。

深圳本土作家王諾諾所寫的《全數據時代》,描述了這樣一座智慧城市——人可以通過“腦機接口技術”與電子秘書對話,無人駕駛汽車以高鐵般的速度在城市穿行,整個出行規劃都因智慧城市系統的AI算法而更精準。

在現實中,深圳寶安機場率先實現了“刷臉”值機,其機場分配機位也運用了AI算法,使得廊橋停靠率大大提高。

聯合國人居署的研究報告《深圳故事: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極速轉型》中寫到,在建設智慧城市方面,深圳已經基本形成了高效集約的信息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和大數據應用體系。

2020年1月3日,深圳福田中心區啟用全市首個智慧交通體驗街區——更科幻的名字是“未來街區”,其目標是“為市民開啟更為健康、令人愉悅、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

未來街區裡設置了多功能智慧燈杆,集照明、監控、氣象監測、信息發佈等功能於一體,同時預留了5G微基站。這種智慧燈杆近期將在福田中心區全面使用。

這裡也建設了實時感應的智慧公交站臺,能結合異常天氣、實時路況等,實現對站臺客流量的實時獲取以及對公交到站的精準預測,誤差小於1分鐘。

類似的微實驗在深圳並不罕見。

2019年11月初,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迎來落成後的首展,此間全國首條“車路協同—適時—Smart—BRT”智慧快速公交開始在寶安區運行:從地鐵11號線塘尾站到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全長約7公里,途經11個十字交叉紅綠燈和4個行人過街紅綠燈,全程最快只需15分鐘,全程不停車,點對點到達。

在深圳,就連城市生活垃圾也能享受“科幻之旅”。

鹽田區投放了運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垃圾桶,垃圾滿溢後可定向發信息提醒清理,桶內溫度達到70攝氏度時會報警,覆蓋全市的分流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可網上預約收運,收運處理全程監控、實時記錄……

2020年內,大鵬新區將建設一個“讓垃圾從地面消失”的處理系統。市民分類打包好垃圾,將其扔進回收口,垃圾在管道內藉助負壓風機運行,實現“固氣分離”。氣體經過活性炭處理後排放,固體到達地下真空垃圾集中壓縮清運點,隨後密閉運輸處理。

科創與科幻走得很近

有人說,深圳是中國“IT物種”最豐富的城市,這個圈子裡自然不乏熱愛科幻的人,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就是《三體》的擁躉。

科幻基地創始人、科幻作家簡妮也是深圳互聯網大軍中的一員。2015年11月,在深圳南山區華僑城的一場科幻沙龍上,簡妮以科幻迷的身份見到了她少年時代最喜歡的科幻作家王晉康。她發現,原來自己最想做的不是互聯網產品經理,而是科幻作家。

王諾諾在科幻寫作之外的本職工作就是互聯網產品經理。蒐集前沿技術信息,暢想它們的應用前景,這些日常工作為她的科幻寫作增加了靈感。

“科幻應該跟科技創新走得更近,深圳有很多高新企業,也有比較開放的思想,很適合科幻生長。”科幻作家韓松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吳巖認為,“以科創帶動科幻是深圳的特點,很有可能形成一種優勢。”

在深圳,科幻與科創正在形成一種交互關係,除科創激發科幻靈感外,科幻也在為科創提供參考和啟示。吳巖透露,深圳有的科技企業會邀請國內外科幻作家舉辦講座,以捕捉未來趨勢。

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髮起人馬國賓認為,深圳的科幻氛圍已經初步形成,一方面,一些行業組織力量已經落地,另一方面,新生代深圳本土科幻作家也開始出現。

科幻+灣區未來

“世界上幾個大的灣區科技力量都非常強,未來科技是大灣區的支撐,與此相匹配的科幻力量也要很強大。”馬國賓說。

他認為,大型灣區在某種程度上會是一個想象力的孵化池,灣區聚集的科技公司、文化創意公司會通過科幻文化,形成科幻、科技與藝術的捆綁。

2019年12月,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開幕,24個國家及地區的280多位參展人員帶來140多件作品,實現了建築、城市規劃、科技、藝術、科幻和文學等學科的深度交流。

本屆深港雙年展的主題是“城市交互”,聚焦城市空間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關注現代科學技術對城市生活體驗的提升,同時也追問人類如何更積極地成為科技城市的主體。

在世界華人科幻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科幻十大事件》中,“深港雙年展凸顯科幻元素”位列其中,評語寫道:“這一成功的實踐也證明了科幻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思維方式與城市空間發展、創意設計以及相關領域之間跨界互動的可能性。”

展覽設置了“城市升維”和“城市之眼”兩個主板塊。前者以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為主展場,呈現了跨界交流中對未來城市的思考;後者以福田高鐵站為主展場,立足城市交通樞紐,搭建了一個數字增強型城市的體驗舞臺。

在“城市之眼”板塊,由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與法國空中客車(Airbus)合作設計的作品“城市與天空之城”,展示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中交通系統。

這不免讓人想到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裡,作者葉永烈對未來城市的暢想——其中就包括地面行駛、空中飛行的“飄行車”。

未來,“天空之城”可能不僅僅是展覽中的展品或科幻小說裡的暢想,它或許會在深圳變為現實。2019年5月,新華社就發佈了法國空中客車與深圳市將攜手開展空中城市交通項目的消息。

這引起了三豐的關注。作為城市交通研究者和科幻研究者,三豐暢想,未來20年到30年裡,可能出現全新的城市交通網絡,將由無人駕駛、地下交通和空中交通共同組成。

在第五屆“晨星杯中國原創科幻大賽”啟動儀式上,嘉賓們以“世界灣區,未來深處”為主題進行了探討。三豐在發言中說:“從科幻的角度來講,以後城市內部的空中交通或將在大灣區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