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文化人很善于以辞令来平衡各路比较。对各电影厂的评价,都有一个文字概念上的定论的。比如上影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而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发祥地和摇篮,二者有啥区别?我就好奇,为啥长影是“摇篮”,而上影不是?

第一次去长春一汽出差时,路过长春电影城,欣喜地下车在大门前拍照,但是心存狐疑,感觉这个长影怎么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在我的想象中,长影应该比一座大学校园还要大,要有笔直的林荫大道,巨大的明治建筑的摄影棚,院子里充满了厚重的年代感。

去年秋天再去长春电影博物馆,才恍然大悟,真正的长影旧址在这里。但是,只剩下一栋用作博物馆的长影老建筑了,且被一圈丑陋的高层商品住宅楼迫近围紧,以致拍照时取景都很费劲,难以躲过周围那些样貌非常违和的新楼房。

长影,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金子招牌。但凡到长春出差,人们都会想到 “中国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去见识下亚洲面积最大的电影棚、道具库,见识下亚洲最大的电影洗印厂、译制片厂、科教片厂。然而,这些都永远地消失了。

而我们两代人记忆中的那个老长影,只剩一个概念了。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新中国电影工业的长子

老上海电影的那些黑白艺术片和旧上海电影明星,如天幕上的启明星,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而长影前身是满洲国时期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即“满映”。所出品的电影我们无缘得见,也许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东北解放最早,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工厂也最早。共产党人拥有的第一个电影厂,就是这间满洲映画。1945年。延安来的干部果断将其改造成“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即“东影”。

于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在长春诞生了,并在1955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这个建城历史不足200年的城市,借着新中国电影之载体闻名世界。

资源,向共和国长子倾斜。因为厂房道具硬件设施基础雄厚,电影专业人士阵容齐整。长影,连创七个新中国电影之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和第一部故事片《桥》。

脱胎于老上海的上影,在共和国初期,以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女驸马》这样的音乐戏曲艺术片见长。长影以东北人的粗犷与阳刚,更擅于拍硬线条的主旋律大片,《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红孩子》、《党的女儿》、《白毛女》、《人民的战士》、《董存瑞》、《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边寨烽火》、《上甘岭》、《神秘的旅伴》、《平原游击队》……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好孩子》拍摄现场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刘三姐》拍摄现场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上甘岭》拍摄现场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祖国的花朵》拍摄现场

那时候,没有哪个电影厂接待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比长影更多。而此后,几十年的辉煌发展,长影荣膺的“电影之最”也最多:得奖最多、产量最多、著名演员最多、经典电影歌曲最多、上交财政利润最多……

那么,为什么长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呢?

1949年,全国解放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东影(即长影)抽调大批管理干部、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建立了纪录片、艺术片和美术片等新厂,输送血液,确立基因,奠定京沪春三大电影基地基础,夯实全国电影工业。老艺术家于蓝,就是这个时期从长影调往北影的。

电影界的航空母舰

五十年代,共和国的早晨,是长影的第一个辉煌十年。

在最高产的年代,仅50~52年就生产了19部影片。此后这种创作高潮频发,延续到1989年拍《开国大典》,为辉煌三十年。在八十年代中期达到顶峰,那时,全国电影产量的1/6是长影出品,而获奖影片占1/3。

在计划经济年代,电影作为工业生产而存在,尚无打造品牌意识。而长影拥有全国最多的7个摄影棚,年产20部电影的生产能力,以大体量、大规模、成建制地出品各类电影,赢得了响当当的口碑。

长影还是我国最早最专业的译制片生产基地。

长影译制片分厂,成立于1948年秋,为译制苏联电影而组建,“开始了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初创历程”。以向隽殊为代表的优秀配音演员,共译制了50个国家10多个语种的1100多部影片。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配音现场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向隽殊

鼎盛的五十年代,长影译制了433部电影,平均每年译制44部,经常有四、五个组上百人同时工作。长影译制作品有《伟大的转折》、《愤怒的火焰》、《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列宁在十月》、《保尔·柯察金》、《拖拉机手》《乡村医生》、《复活》、《静静的顿河》、《上尉的女儿》等前苏电影,以及《流浪者》、《当机立断》、《罗马十一点钟》等各国电影。即使近年,长影译制片仍在生产,《马达加斯加》、《蓝精灵》、《神偷奶爸》、《哥斯拉》、《忍者神龟》等,都是长影出品。

当然,现在观众关注译制片的目光,都锁定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他们更倾向于对人性有深刻剖析的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的译制,这也是各家所长吧。

长影科教片生产最早是在1948年。1965年重组科教片室时,从东三省各高校一下子引进了35名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充实科教片创作之中。选题广泛,涵盖了工农业、医疗卫生体育、科技能源等诸多门类,并屡获国内外专业大奖。

长影还曾经办有自己的电影学院。1960年5月,长春电影学院创办,设有电影文学、电影导演、摄影、美术、表演五个系,培养了150名电影专业艺术人才。遗憾的是,1962年就停办了。根据国家的精简精神,电影文学系和表演系学生分别并入吉林师大和吉林省艺专表演系,导演系、美术系和摄影系的学生陆续分配工作。

1961年,我国曾评选了新中国22大明星,其肖像提供给电影院和海外电影博览活动悬挂,受到广大影迷热烈追捧,热情经久不衰。这22大明星中,长影的表演艺术家有四位,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他们来自长影演员剧团。

长影演员剧团前身是1946年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文工团。这个团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就已达60多人。到1998年底,在编演员达到107人。兼之电影行业用人,都是不拘于本单位地全国借调,满院子的帅哥美女出出进进。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祖国的花朵》、《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兵临城下》、《创业》、《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人到中年》、《不该发生的故事》、《十六号病房》、《花园街五号》、《谭嗣同》、《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炮兵少校》、《七·七事变》、《辛亥革命》等,都充满了这个剧团演员的身影。

那时候,虽然民间旅游还没有形成气候,来长影参观的都是有组织的团体,办公室每天都要接待几百人。整个影城,都散发着蓬勃的氤氲热气。

长影盛极而衰为哪般

有人说,长影的衰落首先是从乐团开始的,这是表象罢了。

八十年代中期,久负盛名的长影乐团还演出不断,每天排练歌舞飞扬,人来人往,但这已然是最后的辉煌了。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五十年代长影乐团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录音间配乐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重振长影乐团

港台娱乐冲击内地文艺市场,最早是从流行歌曲开始的。那还是八十年代初期,台湾校园歌曲和邓丽君翻版盒带抢滩大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港台商业片大潮涌入,校园周边都开满了录像馆,就像后来的网吧,昼夜不停地播放警匪枪战和三级片。

长影,如同一脸正气浓眉大眼的国字脸大叔,望着身边游动着的嘻嘻哈哈的古惑仔不屑一顾。依然政治挂帅,热衷战争文艺和军旅题材;依然缺少人文色彩,疏于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刚直不阿地也笨手拙脚地,模仿港台却总也学不像,遂逐渐地从绚烂走向平淡,并被其他电影厂挤挤搡搡地推到一边。

那时候,各电影厂迅速转型,银幕向光怪陆离的情色仇杀转轨。珠江、潇湘、广西、内蒙古、福建、南京、深圳、青年厂等各地出品的《疯狂歌女》、《残酷的欲望》、《最后的疯狂》、《残酷的情人》、《风流女探》、《霹雳行动》、《摇滚青年》、《银蛇谋杀案》、《黑色诱惑》等等刺激着观众的感官。这些提到的影片因为有明星出演,观众还能依稀记得。

而更多的《某某行动》、《某某血案》、《某某疑踪》、《某某计划》、《风流某某》、《某某杀手》、《乱世某某》等烂片,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了。只有搜索《八十年代老电影目录》这样的文件时,才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年,我们居然拍了这么多烂片。

总是位于时代前列的长影,在肇始于八十年代中期的电影商业化转型期,终于被重重地甩在了市场之外。而1993年,广电部下发的中国电影机制改革的3号文件,对长影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该文件的核心是,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自己推销自己的影片!

这一年,长影,这个新中国电影的巨无霸,迎来了其亏损的第一年。

不健全的院线发行机制,几任厂长上任,投资一部赔一部。与赵本山合作的《男妇女主任》反而是硕果仅存的没有亏钱但也没赚钱的电影。而长影有自己的托儿所、派出所、卫生所、车队、学校、消防队,除了火葬厂没有,一应俱全。职工3000人,一半离退休。大工厂,小社会,负担如此之重,拍片即意味着亏损。于是,长影不再独立拍片。

国产电影大萧条的九十年代,长影乐团也解散了,长影一下子安静了。

长影会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吗

1995年,美国大片来了。长影在做什么?

为了搞创收,长影与所有艺术人才签约,放他们外出走穴打工,回来将劳务所得按比例向厂交纳管理费;同时将中国的“柯达影院”长影剧场出租做迪斯科舞厅,这个象征着电影圣地的殿堂终于沦为风花雪月之地。

你能想象吗?那些一代人心目中女神一样的大明星,宋晓英、姜黎黎、傅艺伟就此流落在外,成为准自由职业者,银幕上再也没能看到她们的倩影。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姜黎黎任央视春晚主持人

而十年后的2005年,一千多名长影人重返长影,居然是被召回买断工龄,签字与长影解除关系。谁也没想到,新世纪初的那个国有企业断臂改革,阵痛的不仅是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制造业,连以艺术生产为主业的大名鼎鼎的长影也如此轰然垮塌。

选择在京北漂的长影艺人,就有300多。当然,作为有长影金子招牌背书的长影艺术家,即便北漂也会好过其他行业的人,在京定居高档小区还是没有问题的。

人才遣散了。那些固定资产呢?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观念等诸多不适应,长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以3亿元的价格将老厂区土地转让给民营企业做房地产开发,自己贷款在城边开发区兴建影视娱乐城,步入游乐产业。

1998年,有媒体因报道 “长影被卖掉了”,被海外媒体转载后舆论反响强烈,长影为此追究了那家媒体的责任。他们认为,长影“在全国电影业中第一家完成事转企和国企改制全部任务”(长影官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卖了,上边的建筑,统统拆除。号称全国之最的七个大摄影棚呢?亚洲最大的道具库呢?

拆!

2003年初,长影老厂房动工拆除。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英雄儿女王成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李向阳大盒子枪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而中国电影发祥地上影却不是,为啥?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长影道具库储备品种及数量,是亚洲首屈一指的,不仅多,而且价值最高。长影道具,是共和国献礼影片的历史附加价值的,随便一件都可以作为电影文物进入博物馆。但是在势不可挡的巨大变革面前,大多数文物先被历史洪流冲入二手货市场,再辗转在文物贩子手中。

后来呢?

后来呀,长影致力于“打造集影视制作、影视娱乐、影视商务、影视演艺、影视教育、影视传媒、影视科技等”多种经营,在长春、海口等建有基地和数字化平台,打造国内“首家电影主题公园”、“我国首家电影主题音乐厅”、“大型国家级国际化电影产业园区”等,概念上听上去很美好。

据说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拼出了一条活路、闯出了一条新路”,据此获得过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总之,作为老观众,我们都希望长影好!

长影,必须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作者文艺话题文章:

从第二国剧到靠边站,大剧种衰落能怪时代发展吗

一部电影热映海内外 将地方小调推上五大剧种 列为首批非遗

南京民俗博物馆访严凤英故居 她一生最安逸之地在这里

王珮瑜的三个标签:要看到京剧演员的尊严和文化自觉

越剧也疯狂“林妹妹”王文娟曾在朝鲜工作八个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