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門白酒經

據史料記載,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易門開始用大龍口水釀酒。當時易門銅礦開始開挖,大量外來人口進入易門,伴之而來的則是土酒的大量生產。特別是明末清初,易門礦業發達,有數萬人上山開礦,帶動了易門飲食業及手工業的發展,從而讓大龍口酒成為易門“三絕”(白酒、豆豉和野生菌)中的一絕。

易門白酒經

易門大龍口國家森林公園一角

易門釀酒的優良品質在明代大詩人楊升庵三遊易門大龍口時留下的“瓊液劉郎休盡醉”、“笙歌錦瑟共壺觴”等佳句中得以讚許。清光緒年間州府劉採九也曾題詩兩首稱讚了易門土酒,五百多年的釀酒技藝造就了大龍口酒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特質。《玉溪市文史資料》記載:“清光緒五年(1879年),易門縣知事成佔春與觀察(當時州府一級官吏專稱)劉採九二人到大龍泉遊覽飲大龍泉水時,詩興大發即題詩刻碑二律(今還保存)。其中寫道‘慚餘管領偏多幸,五度花開酒熱時……欲醉難成愧薄殤,烹茶重為汲泉香’。”這些名詩石刻在“文革”時遭破壞,所剩無幾,留下的亦字跡模糊不清,甚為可惜。

高山流水覓知音,《水調》數聲持酒聽。易門的現代酒業產生於清末民國時期,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了較大的規模。公司在民國初期以胡春庭、沈志經為代表的小酒坊的基礎上組建、傳承、發展起來。據《易門商業志》及有關史料記載,民國五年及以後的十年間,胡春庭、沈志經等人經營的釀酒業大力興起,開設了“醉雲軒”“長安社”,並有商標“上高谷”牌。

易門白酒經

清香淡雅回味怡暢的佳釀

易門酒文化濃厚,真正是無酒不成席。吃飯要是沒酒,人家會覺得你不懂待客之道。喝兩口劃兩拳:高六高、八馬雙杯、四季發財、這些拳的叫法都象徵著易門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