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一種現象帶來的思考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多多少少會遇到過以下類似的情況吧!

1、剛從幼兒園回到家,孩子的衣服上貼了很多的小貼畫:

2、期末結束,孩子的書包裡塞了好幾朵大紅花;

3、在孩子的書包裡有成人獎勵他的糖果,一天,兩天,三天........一直放在書包裡;

4、甚至有家長為了讓孩子進行勞動,比如一塊錢洗一雙襪子,一塊錢洗一次碗,作為孩子勞動的交換.......

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小貼貼的泛濫


很顯然,這些都是對於孩子進行物質獎勵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的確不少見,甚至還有老師、家長繼續在這樣做,並沒有發現有任何問題,對於以下討論,估計部分讀者有不一樣的觀點。不妨先往下看看。

首先關於獎懲,是誰制定的?目的是什麼呢?

在翻閱蒙特梭利專注《發現兒童》一書中,找到了答案——獎懲是成人設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接受、適應世上所給予的要求與限制,從而讓孩子習慣服從。

今天咱們就來著重談一談,物質獎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有哪些?

在一次觀察中“孩子們誰先吃光盤,老師就獎勵他一顆糖果”首先,我們要明白,吃飯應是孩子維持生命的必備技能之一,所以這是他必須要獨自完成的日常工作。

在這裡,孩子的個體差異,身體發展參差不齊,所以這樣的比賽是沒有公平可言,同時也是沒有意義的。有孩子狼吞虎嚥,吃光了飯,榮獲“獎勵”;有的孩子努力認真的吃,並在過程中幫助撒燙的小朋友取紙巾,整個過程平和努力而有愛,可是沒有名列前茅,也沒有得到所謂的獎勵;有的孩子一直沒太在意,反正得不到,到最後也沒有吃光飯.........

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吃飯不是一件可以比賽的事情


在這樣的氛圍下進餐,會給孩子什麼樣的感受呢?不難想到,這裡壓抑,充滿競爭,緊張。然而好似我們卻忘記了給孩子傳達,進餐是一件美好而愉悅的事情,是孩子們完成自我滿足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可以進行比賽的活動。所以,大家可以權衡一下,完成成人所設定的任務,與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積極與熱愛,誰會更重要?

長此以往,孩子將會變得有獎勵我才努力去完成本該自己做的事,成為一個貪婪充且充滿慾望的人。請問,您準備好長大後的交換品了嗎?——房子?車子?

對於努力,不斷傳遞愛與善意行為的孩子不僅不能得到成人的肯定,還因不能達標而變得無奈、盲目、空虛、自卑,這種“獎勵”無疑是一個判斷題,答案只有對與錯。對於孩子的心靈來說,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傷害,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著,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所以,請大家在用物質與孩子交換時,請慎重。

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金錢的交換會讓孩子的需求越來越多


那孩子們真的需要所謂的獎勵呢?

那我們試想一下,如若我們在溫馨,整潔的環境下,暖陽透過窗臺,悠揚的音樂,老師的正向引導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充滿愛的氛圍,是否孩子會更加輕鬆,也更充滿了個性化和人文氣息呢?

就拿我們在家庭中的家務勞動來說,很多家庭成人會採取使用金錢作為交換來讓孩子去做家務,做一次一塊錢。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對於家務勞動,孩子應該和成人一樣有參與的義務,這是他應該做的一些事。並且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通過手,身體的練習,才能夠讓孩子產生自身發展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會轉化位孩子成長過程中驅動自己不斷努力和前進的內驅力。

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家務勞動


通過金錢,的確能夠短暫的刺激到孩子進行勞動。但是也正是這個行為,將孩子拽入貪婪、談價還價的“深淵”。對於他們精神生命的成長來說,無疑是無情的“扼殺”。同時,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家務勞動是他應該做的一件事,而不是隻有我們進行物質獎勵的時候才需要做的。

除了物質獎勵以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在這裡,我也闡明我的觀點,我不支持使用物質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物質獎懲,無疑是將孩子精神生命扭曲。

一、肯定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做了一件好的行為後,我們可以肯定他的行為表現出來的積極,勇敢,善良,自律等品質,從而鼓勵、激發孩子堅持做好的事。

什麼叫肯定孩子的行為呢?比如當孩子完成了一個積木的搭建的時候,他會邀請你去看,那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跟孩子說:“嗯,寶貝,你搭了一個很高的樓,用到了XXX積木,媽媽看到你整個過程都很認真,沒有受到別人的打擾,所以,寶貝,你很棒哦。”

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肯定孩子的行為遠遠比只是表揚要重要的多


二、正向的引導、激發興趣

請大家相信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都具有自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種力量引領他們不斷成長,不斷完善。這種力量不是通過外在物質從而激發出來的。當孩子行為滯後時,我們可以通過正向引導和激發興趣等輔助方式,來引導孩子做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並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因為他才是決定他自己一生的主人。

三、敢於放手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直在趨向獨立,所以,孩子有獨立做事的需要,我們成人就應該給到孩子這些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在家長放手的情況下中,孩子能夠感知探索,慢慢的就會由感官到形成概念,由概念到形成思想,由思想到形成自己道德觀,進而發展成完整的人,從而孩子逐漸形成自我意識,進行自我肯定,這將是一種無比喜悅的感受。所以,敢於放手,讓孩子去做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激勵孩子的方式。

獎勵孩子的小貼貼,真的能促進孩子發展嗎?NO!

家務應該是源自於孩子的內驅力去完成的


曾經有一位幼教博士對我們說,對孩子最好的獎勵就是讓他去做他喜歡的工作,讓他通過不斷練習,進而自我完善。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獎勵看似很管用,能夠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但是它更多的是給與孩子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他生命中對所有事情的判斷,所以我們對於孩子儘量不要使用物質獎勵的辦法去激勵他們。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去做一些事情遠遠要比我們給予其獎勵而管用的多。

最後留一個問題給大家進行思考,抗議戰士的優良品質,是以獎勵作為基礎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