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秦帝国到底败在谁的手中?

妹陀在深圳


秦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由始皇帝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

秦国从战国时期就是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远交近攻的手段使得炉火纯青。到了战国中后期,其他六雄联合起来,使用“合纵”“连横”手段,也不能打败强大的秦国,最终一一被秦所灭。

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强横无比,所向披靡的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却在短短14年之后就灭亡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狗剩认为总的来说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原因,包括秦始皇、秦二世、李斯、赵高等人的问题。第二则是底层百姓的原因,这些人是推翻秦统治的基础。第三则是六国贵族后裔的原因,这些人在始皇帝灭六国之后残存了下来,最后完成了对秦统治的致命一击。

秦统治集团内部问题

秦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首先要从始皇帝嬴政说起。秦始皇一直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他的功业确实是值得称赞的。他灭六国而一统天下,自身所拥有的才能和威望,使得天下在他的压制下不敢妄动。

但是,他所犯的第一错误,就是没有对六国贵族后裔斩尽杀绝。在六国被灭亡后,始皇帝对于六国后人的抓捕有些放松。在《阿房宫赋》中有提到,秦始皇将六国嫔妃、公主移到阿旁宫,贪图享乐。但是对六国之中的一些男性后人,文中并没有提及。

在我看来,六国王族以及其他大族的男性,无非两种结果。第一当然是被杀了,杀神白起的威名就是通过六国人的血铸成的。被杀的六国贵族男性应该占据比较高的比例。

而剩下的部分贵族男性无非就是逃亡了,这部分人比例比较小。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人在暗中默默的增长实力,渴望复仇。最终也是这些人,完成了对秦国的最后一击。

第二个错误则是焚书坑儒,这部分历史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李斯。其实焚书坑儒,虽然坑的主要是一些儒士,但是烧的书可不仅仅是儒家的经典。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可见,百家书籍都是被禁绝,这一个举动事实上将天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得罪了,当然在秦始皇铁骑的压制下,这些人一时半会儿不敢怎么样,但是当天下开始混乱时,读书人的智谋是谁都不能忽略的。

第三则是秦始皇突然死亡导致的秦国内乱以及其他问题。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是对秦国的重大打击,因为此时距离秦国统一天下不过十年,十年的时间不过让大秦的触角覆盖到六国故地,距离真正掌控还差不少。

如果始皇帝再活十年,可能秦对于六国故地的统治才能真正稳固下来。始皇帝活着时,给六国带来的梦魇依旧存在,六国故地只得臣服。但是当始皇帝死亡之后,这些人对于大秦的恐惧一下子剧减。

始皇帝突然的死亡,同时也造成秦国内部的政治动乱。始皇帝究竟是想让公子扶苏继位,还是想让公子胡亥继位,这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说认为是赵高、李斯修改了圣旨,让公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而公子扶苏被赐死,大将蒙恬也被毒死。

这场政治动乱看起来只是针对上层,但事实上对秦国的统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公子扶苏之前受到秦始皇的器重,对于国家大事的参与不少,因此他拥有大量的支持者,同时也有着贤名。而胡亥继位之后,必然会对这些人进行清算,这些人不少是秦国统治核心,这样的人被杀之后,是对秦国力量的极大削弱。

其次,则是赵高的篡权。赵高在辅佐胡亥继位之后,又阴谋杀死李斯,这样年轻的胡亥不得不依赖于他。而赵高结党营私,杀害一些秦的忠良之士,甚至出现了指鹿为马这样的行为。同时胡亥的才能与始皇帝相差太多,但他有贪图享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以上,是秦内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事情使得秦国本身的国力下降,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底层百姓的反抗

秦始皇灭六国,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十多年的连续战争,事实给秦本国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但因为秦国所向披靡,对外战争都获得了胜利。而古代战争残酷而野蛮,胜利者必然会大肆掠夺失败者,因此秦国军队能从六国获得补给,减轻了秦本国人民的负担。

但是,六国人民不但要负担本国军队抵抗秦的用度,而且在本国军队失败之后,还要遭受秦的烧杀抢掠,因此他们的悲惨命运可想而知。

统一之后,始皇帝就开始建设他的伟大帝国。建设帝国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根据帝国本身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但始皇帝不管这些,他一刻也不能等待,他要将帝国建设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他要超越三皇五帝。

始皇帝动工的第一项大工程即使秦始皇陵,这项工程从公元前247年开始进行。当时刚刚继位的秦王嬴政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陵墓的大规模修建要到其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征集了72万人去修建陵墓,人数最多的时能够达到80万人。

根据数据的估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人口约2000万左右。除去妇女、儿童和老人,80万人在总人口数中占不少比例。

第二项大工程就是秦长城的修建了,这项大工程需要的民力可不少。当然具体的数字不得而知,但据传有百万人,而死在长城边上的人同样也不少,据说人死后尸体也会被放入长城中。

关于长城的具体记载主要有《史记·六国年表》:“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三十四年,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其他的还有秦“直道”的修建,阿房宫的修建等等大工程,这些工程动轴需要数十万人,有的甚至高达百万,而且持续时间长,有些工程还同时进行,因此给底层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修建这些大工程必须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撑,而秦国的国家积蓄本身有限,因此只能从人民头上剥削。怎么剥削呢?当然是征收高额赋税了。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对于田税,根据《通典·食货》记载“舍地而税人,地数未盈,其数必备”。不论实际有多少地,官府认为每人应该有多少地,就收多少税。

另外,根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其中说到“收泰半之赋”,泰半就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要收66.66%的税,这样的税率,古今中外,皆很少见到。

因此,秦始皇通过这种手段横征暴敛,为自己建设帝国和享乐筹集资金。那么人民为什么愿意支付这样高额的赋税呢,自然是因为秦的严刑峻法。百姓肯定不愿意自己一年的收成绝大多数进入皇帝手中,但秦自商鞅改革之后,就建立了严刑峻法。这些法律直到秦始皇时依旧存在。

等到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继续横征暴敛,贪图享乐。于是愤怒的底层农民便开始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了。秦的宫廷内乱为农民起义军提供了借口,他们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号召农民反秦。这群起义军接连攻破诸多郡县,达到了万人的规模,但是最终还是被秦所剿灭。

事实上,刘邦也可以算作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分,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立即响应,但是没想到陈胜吴广不到半年就失败了,因此刘邦进入了六国贵族的阵营。

虽然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失败了,但是他们为反秦拉开大幕,他们打破了秦灭六国时的不败神话,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反秦队伍。

六国之后的反扑

始皇帝自信六国之后掀不起什么风浪,因此对这部分人放松了警惕。但是这些人是不可能轻易罢休的。张良就是这部分人中的重要代表,张良父祖担任韩国宰相,可以说他的家族与韩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韩国灭亡之后,张良为报家国之仇,曾经在秦始皇迅游之时组织过刺杀。

当然,张良只是这部分人的代表,像他一样的人在六国之中很多,而且六国王族的后人依旧存在,他们的先祖统治六国数百年,因此威望在百姓中依旧存在。因此一旦这些人揭竿而起,那么响应的人必然不少。

但是,始皇帝的威名以及秦国的铁骑,吓破了六国之人的胆,不论是王族、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而一旦秦始皇逝去,他们害怕的就只有秦国铁骑了,而陈胜吴广的起义,则替他们测试了秦军的实力。

当他们看到连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率领的一群农民都能跟秦军争锋时,他们心动了。一开始他们打算收服陈胜吴广,但是这些被迫起义的农民跟压迫他们的贵族明显走不到一起。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这种想法。

但是六国贵族还是有着六国的一些底蕴,他们有练兵之法,有大将之后,有谋士。这些足以使他们再次与秦国对抗。果然,这些人借着陈胜吴广所带来的动乱,发展势力,最终灭亡了没有始皇帝的秦国。

总而言之,使得秦国灭亡的,并非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势力,而是各方面综合因素所导致的。秦国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为他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农民起义使得秦国陷入动乱,而六国旧贵族抓住机会,对秦致命一击。

刘邦与项羽

在灭秦的过程中,最亮眼的无非是项羽和刘邦。刘邦本身只是一个平民,他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投向六国贵族。而项羽则是六国贵族之后,本身在六国贵族中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刘邦和项羽为何前者得天下而后者失天下,见解很多。

在我看来,无非是性格决定命运。单纯从个人能力来看,项羽的能力是要强于刘邦的,但是项羽有能力,也刚愎自用。就像在一个公司中,一个领导肯定要有能力,但是他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项羽就是一个想要面面俱到的人,他别说没有面面俱到的能力,更没有面面俱到的精力,但是他依旧要这样做。项羽本身有强大的武力,而且他的军事谋略也不差,从破釜沉舟中就可以看到。

而刘邦在具体的个人能力上要比项羽差,他没有强大的武力,也没有高超军事谋略,连后勤管理都干不了。但是他有大局观,他看到了秦的灭亡,一旦陈胜吴广起义,他就立马响应。而陈胜吴广失败,他有投向六国贵族。

另外他能够知人善用,张良、韩信、萧何他都能任用,不怕他们的个人能力高于自己。就像一个公司中,老板负责掌控大局,下面每个部门负责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技术部门管技术、财务部门管财务、宣传部门管宣传。

张良的谋略要高于项羽,而韩信用兵才能要高于项羽,萧何的后倾补给能力高于项羽,刘邦的大局观高于项羽。而项羽只剩下武力高于这些人,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匹夫之勇的项羽自然得不到天下了。

以上就是狗剩的回答,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


孙狗剩Johnson


秦在短短十五年就灭亡的原因很多,这其中既有秦始皇的原因,也有继任者秦二世的原因。

先看看秦始皇的原因。

1.沉浸在既得的胜利里而不能自拔。俗话说,骄傲必败。而对于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的帝王来说,则孕育着致命的危险。这使他看不到帝国存在的危机,也主观上堵死了他变革政策的可能。

2.乾纲独断。皇权的独尊独大使官僚体系很难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特别是皇帝制度在秦朝刚实行,缺少对皇权观念上的制约。还再加上秦始皇在取得彪炳千古的功业后,自信心达到了顶点,许多政策只凭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来决定。而李斯等人在讨论时,更多时候是挖空心思,极力奉承,极少违背。

3. 缺少安民之心。经过长达七百年的战乱之后,秦朝可以说是在民力凋敝的废墟上完成统一事业。当此之时,秦朝如何恢复发展经济以安民心。以舒民困,消除秦与原六国人民之间由于长期分裂,战乱,掠夺,仇杀而造成的树立情绪;弥合新造之秦内部的裂痕,有效对付和消弭六国贵族的复国图谋等等,才是当务之急。可是秦的做法却是“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之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故其亡可立而待。”(贾谊《过秦论》)

4.推行国政过急。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二年里,兴工造事,立规设备,频频出巡等大事件,排满了他的日程表。许多重大工程,一事未毕,另事又起,根本无视民力负荷超重。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多万人,而常年服役者竟不下两百万。看来秦始皇为实现自己的“宏图”是非常着急的。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但要把秦国建成赫赫孔武,永不破灭铁打的江山。而且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就建好。于是就只管目的.不择手段,“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思和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成了势所必然。

5.法令的严苛。尊崇法家,排斥异说,统治思想,是秦自商鞅以来就早已推行的政策。但是在秦始皇手里,这政策的酷烈就变得空前绝后,完全成了销毁历史,灭绝文化,禁锢思想的愚民政策。举国在民间之书,一朝之间被焚烧怠尽,举国的儒生,一坑杀就是数十人。根本不考虑烈火是在焚烧着的也秦国自己的根基,坑儒将激起的民愤,也在吞噬着秦朝的未来。

再看看秦二世的原因。

1.秦二世的残暴。在西汉时,贾谊就认为,即使秦二世是个庸碌的君主,只要他“缟素而正先帝之过”,释囚犯,宽刑法,赈饥民,等等。

就可以,“塞万民之望”。“止暴乱之奸”,使秦朝不会速亡。

可是二世却是一个暴乱之君,坚持执行秦始皇的一整套政策。残害皇族和大臣,还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刑罚严苛,造成了官逼民反。所以,贾谊的结论是,秦之速亡,“是二世之过也。”

2. 秦二世荒废朝政。秦二世缺少治国理政的才能,继位后,政策上沿袭乃父,在作风上却相差甚远,只知沉湎于酒色之中,朝中大权被赵高独揽,甚至发展到“指鹿为马”的程度。赵高找机会机杀害了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劫和御史大夫冯去疾,自己做了中丞相,使朝政更加的混乱。

最终,秦国历经三十六代君主奋斗而得的天下,仅二世就亡了。


云端白杨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会被项羽击败,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第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国为了扩大自己疆域领土,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修建长城与宫殿以及秦始皇陵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孟姜女哭长城”便是人们对秦国征收人员修建长城最好的例证。此外,秦国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国,法家的刑法是及其残酷的,百姓多处于暴力统治之下,后来的农民军如“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起义的序幕。

第二、统治者腐败。秦始皇再任期间,国家的一切都拥有正常的秩序,李斯作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做的书同文、车同轨等为之后的发展做了铺垫。到了秦二世手里,赵高把持朝政,多数忠臣良将被杀死,秦国走向了衰亡。

第三、继承人没有确定好。对于公子扶苏,多数人称赞“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便是对扶苏最好的描述,不过秦始皇把扶苏发派到边疆,使得秦二世夺取了皇位,并且使用诡计杀死了扶苏。秦始皇对于扶苏的不信任,以及扶苏生性善良,最终使得继承人被秦二世所夺取。

所以,强大的秦国之所以失败,是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冬天里的小鲸鱼


儒家,法家之争。间接或直接到导致秦朝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