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秦帝國到底敗在誰的手中?

妹陀在深圳


秦國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由始皇帝嬴政於公元前221年建立。

秦國從戰國時期就是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遠交近攻的手段使得爐火純青。到了戰國中後期,其他六雄聯合起來,使用“合縱”“連橫”手段,也不能打敗強大的秦國,最終一一被秦所滅。

但是,從戰國時期開始強橫無比,所向披靡的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卻在短短14年之後就滅亡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狗剩認為總的來說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秦國統治集團內部的原因,包括秦始皇、秦二世、李斯、趙高等人的問題。第二則是底層百姓的原因,這些人是推翻秦統治的基礎。第三則是六國貴族後裔的原因,這些人在始皇帝滅六國之後殘存了下來,最後完成了對秦統治的致命一擊。

秦統治集團內部問題

秦統治集團內部的問題,首先要從始皇帝嬴政說起。秦始皇一直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功業確實是值得稱讚的。他滅六國而一統天下,自身所擁有的才能和威望,使得天下在他的壓制下不敢妄動。

但是,他所犯的第一錯誤,就是沒有對六國貴族後裔斬盡殺絕。在六國被滅亡後,始皇帝對於六國後人的抓捕有些放鬆。在《阿房宮賦》中有提到,秦始皇將六國嬪妃、公主移到阿旁宮,貪圖享樂。但是對六國之中的一些男性後人,文中並沒有提及。

在我看來,六國王族以及其他大族的男性,無非兩種結果。第一當然是被殺了,殺神白起的威名就是通過六國人的血鑄成的。被殺的六國貴族男性應該佔據比較高的比例。

而剩下的部分貴族男性無非就是逃亡了,這部分人比例比較小。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人在暗中默默的增長實力,渴望復仇。最終也是這些人,完成了對秦國的最後一擊。

第二個錯誤則是焚書坑儒,這部分歷史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其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李斯。其實焚書坑儒,雖然坑的主要是一些儒士,但是燒的書可不僅僅是儒家的經典。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可見,百家書籍都是被禁絕,這一個舉動事實上將天下絕大多數的讀書人得罪了,當然在秦始皇鐵騎的壓制下,這些人一時半會兒不敢怎麼樣,但是當天下開始混亂時,讀書人的智謀是誰都不能忽略的。

第三則是秦始皇突然死亡導致的秦國內亂以及其他問題。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是對秦國的重大打擊,因為此時距離秦國統一天下不過十年,十年的時間不過讓大秦的觸角覆蓋到六國故地,距離真正掌控還差不少。

如果始皇帝再活十年,可能秦對於六國故地的統治才能真正穩固下來。始皇帝活著時,給六國帶來的夢魘依舊存在,六國故地只得臣服。但是當始皇帝死亡之後,這些人對於大秦的恐懼一下子劇減。

始皇帝突然的死亡,同時也造成秦國內部的政治動亂。始皇帝究竟是想讓公子扶蘇繼位,還是想讓公子胡亥繼位,這我們不得而知。但通說認為是趙高、李斯修改了聖旨,讓公子胡亥繼承了皇位。而公子扶蘇被賜死,大將蒙恬也被毒死。

這場政治動亂看起來只是針對上層,但事實上對秦國的統治有著巨大的影響。公子扶蘇之前受到秦始皇的器重,對於國家大事的參與不少,因此他擁有大量的支持者,同時也有著賢名。而胡亥繼位之後,必然會對這些人進行清算,這些人不少是秦國統治核心,這樣的人被殺之後,是對秦國力量的極大削弱。

其次,則是趙高的篡權。趙高在輔佐胡亥繼位之後,又陰謀殺死李斯,這樣年輕的胡亥不得不依賴於他。而趙高結黨營私,殺害一些秦的忠良之士,甚至出現了指鹿為馬這樣的行為。同時胡亥的才能與始皇帝相差太多,但他有貪圖享樂,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以上,是秦內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事情使得秦國本身的國力下降,為秦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底層百姓的反抗

秦始皇滅六國,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十多年的連續戰爭,事實給秦本國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負擔。但因為秦國所向披靡,對外戰爭都獲得了勝利。而古代戰爭殘酷而野蠻,勝利者必然會大肆掠奪失敗者,因此秦國軍隊能從六國獲得補給,減輕了秦本國人民的負擔。

但是,六國人民不但要負擔本國軍隊抵抗秦的用度,而且在本國軍隊失敗之後,還要遭受秦的燒殺搶掠,因此他們的悲慘命運可想而知。

統一之後,始皇帝就開始建設他的偉大帝國。建設帝國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根據帝國本身的人力物力進行建設。但始皇帝不管這些,他一刻也不能等待,他要將帝國建設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他要超越三皇五帝。

始皇帝動工的第一項大工程即使秦始皇陵,這項工程從公元前247年開始進行。當時剛剛繼位的秦王嬴政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陵墓的大規模修建要到其統一六國之後開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徵集了72萬人去修建陵墓,人數最多的時能夠達到80萬人。

根據數據的估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人口約2000萬左右。除去婦女、兒童和老人,80萬人在總人口數中佔不少比例。

第二項大工程就是秦長城的修建了,這項大工程需要的民力可不少。當然具體的數字不得而知,但據傳有百萬人,而死在長城邊上的人同樣也不少,據說人死後屍體也會被放入長城中。

關於長城的具體記載主要有《史記·六國年表》:“三十三年,築長城河上,蒙恬將三十萬。三十四年,適治獄不直者築長城。””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其他的還有秦“直道”的修建,阿房宮的修建等等大工程,這些工程動軸需要數十萬人,有的甚至高達百萬,而且持續時間長,有些工程還同時進行,因此給底層民眾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修建這些大工程必須要有經濟基礎的支撐,而秦國的國家積蓄本身有限,因此只能從人民頭上剝削。怎麼剝削呢?當然是徵收高額賦稅了。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口賦、雜賦三種。對於田稅,根據《通典·食貨》記載“舍地而稅人,地數未盈,其數必備”。不論實際有多少地,官府認為每人應該有多少地,就收多少稅。

另外,根據《漢書·食貨志》的記載:“至於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其中說到“收泰半之賦”,泰半就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說要收66.66%的稅,這樣的稅率,古今中外,皆很少見到。

因此,秦始皇通過這種手段橫徵暴斂,為自己建設帝國和享樂籌集資金。那麼人民為什麼願意支付這樣高額的賦稅呢,自然是因為秦的嚴刑峻法。百姓肯定不願意自己一年的收成絕大多數進入皇帝手中,但秦自商鞅改革之後,就建立了嚴刑峻法。這些法律直到秦始皇時依舊存在。

等到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繼續橫徵暴斂,貪圖享樂。於是憤怒的底層農民便開始起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陳勝吳廣起義了。秦的宮廷內亂為農民起義軍提供了藉口,他們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旗號,號召農民反秦。這群起義軍接連攻破諸多郡縣,達到了萬人的規模,但是最終還是被秦所剿滅。

事實上,劉邦也可以算作農民起義軍的一部分,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立即響應,但是沒想到陳勝吳廣不到半年就失敗了,因此劉邦進入了六國貴族的陣營。

雖然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失敗了,但是他們為反秦拉開大幕,他們打破了秦滅六國時的不敗神話,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反秦隊伍。

六國之後的反撲

始皇帝自信六國之後掀不起什麼風浪,因此對這部分人放鬆了警惕。但是這些人是不可能輕易罷休的。張良就是這部分人中的重要代表,張良父祖擔任韓國宰相,可以說他的家族與韓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在韓國滅亡之後,張良為報家國之仇,曾經在秦始皇迅遊之時組織過刺殺。

當然,張良只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像他一樣的人在六國之中很多,而且六國王族的後人依舊存在,他們的先祖統治六國數百年,因此威望在百姓中依舊存在。因此一旦這些人揭竿而起,那麼響應的人必然不少。

但是,始皇帝的威名以及秦國的鐵騎,嚇破了六國之人的膽,不論是王族、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而一旦秦始皇逝去,他們害怕的就只有秦國鐵騎了,而陳勝吳廣的起義,則替他們測試了秦軍的實力。

當他們看到連陳勝吳廣這樣的泥腿子率領的一群農民都能跟秦軍爭鋒時,他們心動了。一開始他們打算收服陳勝吳廣,但是這些被迫起義的農民跟壓迫他們的貴族明顯走不到一起。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這種想法。

但是六國貴族還是有著六國的一些底蘊,他們有練兵之法,有大將之後,有謀士。這些足以使他們再次與秦國對抗。果然,這些人藉著陳勝吳廣所帶來的動亂,發展勢力,最終滅亡了沒有始皇帝的秦國。

總而言之,使得秦國滅亡的,並非是某個人或者某個勢力,而是各方面綜合因素所導致的。秦國本身所存在的問題為他的滅亡埋下了禍根,農民起義使得秦國陷入動亂,而六國舊貴族抓住機會,對秦致命一擊。

劉邦與項羽

在滅秦的過程中,最亮眼的無非是項羽和劉邦。劉邦本身只是一個平民,他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投向六國貴族。而項羽則是六國貴族之後,本身在六國貴族中有很高的地位。關於劉邦和項羽為何前者得天下而後者失天下,見解很多。

在我看來,無非是性格決定命運。單純從個人能力來看,項羽的能力是要強於劉邦的,但是項羽有能力,也剛愎自用。就像在一個公司中,一個領導肯定要有能力,但是他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個人把所有的事情幹完,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項羽就是一個想要面面俱到的人,他別說沒有面面俱到的能力,更沒有面面俱到的精力,但是他依舊要這樣做。項羽本身有強大的武力,而且他的軍事謀略也不差,從破釜沉舟中就可以看到。

而劉邦在具體的個人能力上要比項羽差,他沒有強大的武力,也沒有高超軍事謀略,連後勤管理都幹不了。但是他有大局觀,他看到了秦的滅亡,一旦陳勝吳廣起義,他就立馬響應。而陳勝吳廣失敗,他有投向六國貴族。

另外他能夠知人善用,張良、韓信、蕭何他都能任用,不怕他們的個人能力高於自己。就像一個公司中,老闆負責掌控大局,下面每個部門負責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技術部門管技術、財務部門管財務、宣傳部門管宣傳。

張良的謀略要高於項羽,而韓信用兵才能要高於項羽,蕭何的後傾補給能力高於項羽,劉邦的大局觀高於項羽。而項羽只剩下武力高於這些人,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匹夫之勇的項羽自然得不到天下了。

以上就是狗剩的回答,歡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


孫狗剩Johnson


秦在短短十五年就滅亡的原因很多,這其中既有秦始皇的原因,也有繼任者秦二世的原因。

先看看秦始皇的原因。

1.沉浸在既得的勝利裡而不能自拔。俗話說,驕傲必敗。而對於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的帝王來說,則孕育著致命的危險。這使他看不到帝國存在的危機,也主觀上堵死了他變革政策的可能。

2.乾綱獨斷。皇權的獨尊獨大使官僚體系很難對皇權形成有效制約,特別是皇帝制度在秦朝剛實行,缺少對皇權觀念上的制約。還再加上秦始皇在取得彪炳千古的功業後,自信心達到了頂點,許多政策只憑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來決定。而李斯等人在討論時,更多時候是挖空心思,極力奉承,極少違背。

3. 缺少安民之心。經過長達七百年的戰亂之後,秦朝可以說是在民力凋敝的廢墟上完成統一事業。當此之時,秦朝如何恢復發展經濟以安民心。以舒民困,消除秦與原六國人民之間由於長期分裂,戰亂,掠奪,仇殺而造成的樹立情緒;彌合新造之秦內部的裂痕,有效對付和消弭六國貴族的復國圖謀等等,才是當務之急。可是秦的做法卻是“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之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故其亡可立而待。”(賈誼《過秦論》)

4.推行國政過急。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二年裡,興工造事,立規設備,頻頻出巡等大事件,排滿了他的日程表。許多重大工程,一事未畢,另事又起,根本無視民力負荷超重。據估計,當時全國人口只有兩千多萬人,而常年服役者竟不下兩百萬。看來秦始皇為實現自己的“宏圖”是非常著急的。急的根本原因在於,不但要把秦國建成赫赫孔武,永不破滅鐵打的江山。而且一定要在自己手裡就建好。於是就只管目的.不擇手段,“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思和義”(《史記‘秦始皇本紀》)就成了勢所必然。

5.法令的嚴苛。尊崇法家,排斥異說,統治思想,是秦自商鞅以來就早已推行的政策。但是在秦始皇手裡,這政策的酷烈就變得空前絕後,完全成了銷燬歷史,滅絕文化,禁錮思想的愚民政策。舉國在民間之書,一朝之間被焚燒怠盡,舉國的儒生,一坑殺就是數十人。根本不考慮烈火是在焚燒著的也秦國自己的根基,坑儒將激起的民憤,也在吞噬著秦朝的未來。

再看看秦二世的原因。

1.秦二世的殘暴。在西漢時,賈誼就認為,即使秦二世是個庸碌的君主,只要他“縞素而正先帝之過”,釋囚犯,寬刑法,賑饑民,等等。

就可以,“塞萬民之望”。“止暴亂之奸”,使秦朝不會速亡。

可是二世卻是一個暴亂之君,堅持執行秦始皇的一整套政策。殘害皇族和大臣,還大量徵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刑罰嚴苛,造成了官逼民反。所以,賈誼的結論是,秦之速亡,“是二世之過也。”

2. 秦二世荒廢朝政。秦二世缺少治國理政的才能,繼位後,政策上沿襲乃父,在作風上卻相差甚遠,只知沉湎於酒色之中,朝中大權被趙高獨攬,甚至發展到“指鹿為馬”的程度。趙高找機會機殺害了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劫和御史大夫馮去疾,自己做了中丞相,使朝政更加的混亂。

最終,秦國曆經三十六代君主奮鬥而得的天下,僅二世就亡了。


雲端白楊


強大的秦國之所以會被項羽擊敗,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國為了擴大自己疆域領土,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修建長城與宮殿以及秦始皇陵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孟姜女哭長城”便是人們對秦國徵收人員修建長城最好的例證。此外,秦國採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國,法家的刑法是及其殘酷的,百姓多處於暴力統治之下,後來的農民軍如“陳勝吳廣起義”拉開了起義的序幕。

第二、統治者腐敗。秦始皇再任期間,國家的一切都擁有正常的秩序,李斯作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所做的書同文、車同軌等為之後的發展做了鋪墊。到了秦二世手裡,趙高把持朝政,多數忠臣良將被殺死,秦國走向了衰亡。

第三、繼承人沒有確定好。對於公子扶蘇,多數人稱讚“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便是對扶蘇最好的描述,不過秦始皇把扶蘇發派到邊疆,使得秦二世奪取了皇位,並且使用詭計殺死了扶蘇。秦始皇對於扶蘇的不信任,以及扶蘇生性善良,最終使得繼承人被秦二世所奪取。

所以,強大的秦國之所以失敗,是有多個方面的原因。







冬天裡的小鯨魚


儒家,法家之爭。間接或直接到導致秦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