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高離婚率?“冒著生死也要離婚”的“都是蓄謀已久”

“疫情推高離婚率”更像是蹭熱點的說法:“這些年,中國的離婚率一直持續走高,並不是由某一個突發事件引起的。大疫情更多隻是把家庭中固有的矛盾激化了。”

疫情推高離婚率?“冒著生死也要離婚”的“都是蓄謀已久”

走出北京市海淀區婚姻登記中心,男人摘下口罩,蹲在街邊吸完了一支菸,女人等在他身後。(南方週末記者譚暢/圖)

“他們爭的其實不是怎麼看待‘神醫’。而是作為夫妻,對方沒有理解與認同自己的價值觀,他們為此感到難過。”

金增玉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當事人在經歷疫情後改變想法,和另一半關係緩和——“結果一對都沒有。”

有武漢市的年輕夫妻向她訴苦,說雙方都兩個多月沒工作,家裡養了兩個孩子,還揹著房貸車貸,“連團購菜都吃不起。”

身在武漢的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師田子君,新冠疫情期間接到當地一對年輕夫妻的來電。電話中,小兩口為應不應該支持自稱治癒多名新冠病人的“神醫”李躍華,爭論得不可開交。

妻子讚賞李躍華有愛心,疫期不顧個人安危治病救人,進而責怪丈夫質疑其行醫能力,“總把人想得這麼壞”。丈夫則搶過電話抱怨:“我怎麼就和一個沒見識的女人在一起生活呢?”

“他們爭的其實不是怎麼看待‘神醫’。而是作為夫妻,對方沒有理解與認同自己的價值觀,他們為此感到難過。”從業二十餘年,田子君旁觀過許多婚姻,她發現,能攜手走過風雨的夫妻,總是擁有相近的價值觀。

而2020年開年至今的新冠疫情,將許多“以前沒空較真”的夫妻長時間困在家裡,彼此間的觀念衝突暴露無遺。

疫情侵入日常生活,許多原以為堅固的東西煙消雲散,其中是否包括婚姻?網友們查詢到一些城市近期離婚預約爆滿,並以此證明疫情中婚姻關係的脆弱。

但田子君有不盡相同的解讀。3月22日,她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疫情推高離婚率”更像是蹭熱點的說法:“這些年,中國的離婚率一直持續走高,並不是由某一個突發事件引起的。大疫情更多隻是把家庭中固有的矛盾激化了。”

離婚預約爆滿虛實

離開門還有十來分鐘,3月21日早上八點多,北京市海淀區婚姻登記中心門外已經排起一條稀疏的隊伍。隊伍中每個人都戴著口罩,自覺與前面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間距。

為了避免登記大廳人員聚集,北京市民政局在1月底發出通知,規定各區婚姻登記中心全部實施網上預約制。無論是登記結婚還是離婚,當事人必須在室外等候,按照提前預約的時段叫號進入。結婚宣誓、新婚講堂等非法定程序全部暫停,目的是縮短滯留時間,當事人的親朋好友也不能陪同進入大廳。

3月21日是週六,但從黃曆上看,這不是結婚的“吉日”。門口叫號的工作人員統計,當天預約辦理婚姻登記的有一百多對,結婚和離婚的大約各佔一半,“平常還是結婚的多一些”。

來離婚的大多沉默寡言。9:40左右,一對辦理完離婚登記的男女走出來,各自騎上街邊的共享單車,分道揚鑣。女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選擇這天來登記只因為是週六,網上預約也僅提前了兩三天。

和北京相比,上海人辦理離婚幾乎要提前一個月預約,但原因未必是離婚人數增多。

上海市徐彙區婚姻登記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稱,平常雖然也以辦理預約登記為主,但有些年紀大的人不會預約,直接來了現場,他們也會酌情辦理。現在因為疫情,必須控制來訪總量,沒預約的不再辦理。而該中心每天預約離婚的上限設置為15對,這樣才能保證大廳裡同一時間最多隻有兩對人在辦手續。

“肯定和之前不能比,之前一個上午就有這個量。”總量控制後,每天能接待的離婚人數下降,勢必造成想離婚的人員積壓。“民政局通告是預約要提早一個月,據當事人反映已經約滿了。但想離婚的人有沒有(比以前)多,我這邊是看不出來的。”上述工作人員說。

西安市17個婚姻登記處從3月2日起正常上班,比往年晚了一個月。當地媒體報道稱,離婚出現“小高峰”。雁塔區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在該報道中分析,一部分是因為前段時間積壓的存量,還有一部分是受疫情影響,“在家裡時間太久,夫妻間矛盾衝突下的衝動離婚。”

“平常一天二十多對(離婚)的也有,但特別少,一天辦十多對就算高產了。現在因為是預約,每一天都是滿的。但有沒有增長,看不出來。”西安市新城區婚姻登記處一共有3位工作人員辦理離婚業務,胡麗(化名)是其中之一。

離婚比結婚的登記手續更繁瑣,胡麗說,一般一個小時只能辦理一對。而每天的工作時間是上午三小時,下午三小時,所以他們現在一天只開放6對離婚預約。

與胡麗通話是3月18日,南方週末記者當天在網上查詢,發現新城區離婚預約已經排到4月7日,且只剩下14:00-15:00這一個時間段。而結婚預約則相對寬鬆。

胡麗解釋,因為結婚登記的房間比較大,可以隔開幾個窗口,所以一天開放20對。“我們離婚這個房子小,呼啦啦進來一堆人也不好。一對走了再進來下一對,中間還有消毒的過程。”

而且,“結婚的事情不能等,離婚還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再考慮下。”

在胡麗看來,最近來離婚的人絕大多數並非受到疫情影響,“都是蓄謀已久的。”其中有的態度堅決,從起意離婚到登記已經過去五年,“不是因為疫情在家才找事。”也有的和和氣氣,手拉手走進來,登記完又手拉手離開。

“冒著生死也要離婚”

銀川市興慶區民政局設有一間婚姻家庭輔導室,往常,諮詢師王斌海會在這裡為打算離婚的夫妻提供免費調解。

受疫情影響,興慶區的婚姻登記業務遲至3月15日才恢復。但早在2月中旬,民政局官員擔心人們悶在家裡情緒不穩定,要求王斌海公佈手機號碼,開通婚姻諮詢服務。

最多的一天,王斌海接到五十多個諮詢電話,少的時候也有將近二十個。打來電話的未必就是要離婚,有的只是抱怨丈夫脾氣不好,婆婆對自己有成見。“該發生的矛盾,沒有疫情也會發生。只是這段時間大家比較焦慮,把情緒放大了。”

也有心急火燎地詢問什麼時候恢復離婚登記的。王斌海就勸他們,不妨等一等,將疫情這段時間當作“離婚冷靜期”。

離婚律師易軼在疫情期間接到好幾個朋友的諮詢電話,“他們說在家裡打得不可開交。”這些夫妻之間本身已有矛盾,但放在平常,易軼估計他們還能拖個兩三年才下定決心離婚。而疫情的突然暴發如同催化劑,“以前上班可能是在迴避,現在憋在家出不去,沒法迴避了,等疫情結束就想要個解脫。”

雖說諮詢的是朋友,但易軼很少勸和。根據她過往的經驗,想離婚的夫妻即便一時被攔住,過一段日子還是要離。疫情只不過縮短了雙方勉力維持婚姻的最後時光。

易軼是北京家理律師事務所的主任。自從2月20日復工,一個月時間,這家專打離婚官司的律所已經簽下五十多個案件代理。“案件量不能說比往年多,畢竟今年很多地方停工停產。但也算是挺多的了,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有的客戶沒見著面就籤合同了,急迫成這樣。”

大部分案件中,當事人想離婚的理由與疫情關聯不大,“家暴、婚外情、婆媳矛盾……常見的不外乎這幾種,和平常一樣。”不過,有的“鍋”還是得疫情來背,比如一位當事人告訴易軼,正是被困在家裡的這些天,她無意間發現了丈夫和第三者的曖昧聊天記錄。

該所另一位律師金增玉,過年前手上還有三十多個案子未完結。她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當事人在經歷疫情後改變想法,和另一半關係緩和——“結果一對都沒有。”

“這幫人冒著生死也要來離婚。”金增玉回憶,正月十五她還在黑龍江老家,已經有當事人預約要來律所面談,“那會兒疫情正嚴,到處都停工,一般人的認知都是沒事別出門。”

不能面談,確實給離婚律師的工作帶來不少麻煩。金增玉說,婚姻家事案件當事人對律師的依賴度要高於其他案件,“見面才有安全感,見面才能聊更深的東西”。復工後的一天下午,她與一位因為家暴想離婚的當事人足足面談了五個小時,倆人全程都戴著口罩。

特殊時期,一些法院將離婚官司的庭審挪到線上,金增玉感覺不太適應。比如她的當事人主張對方出軌,對方不承認,如果是線下開庭,法官出示證據時可以觀察對方的神態、語氣,形成自由心證。“但現在大家都在網上,信號也不太穩定。法官說你看看這照片,對方說我看不清,就沒辦法了。”

“經濟壓力越大,家裡氣氛越壓抑”

在疫情重災區湖北,3月17日,湖北省民政廳公告稱,全省婚姻登記機關將分級分區逐步恢復辦理婚姻登記。截至目前,具體恢復時間尚未可知。

17年前SARS疫情的親歷者龍梅提醒,這次疫情對於患者家庭的影響值得關注。

龍梅的前夫曾感染SARS,並因為治療過程中激素運用不當產生了後遺症。“後遺症一半在身體,一半在心理。他本來是天之驕子,生病後落差很大,就會把感染SARS的不幸歸咎於我,把怨氣撒在我身上。對於家屬來說,那是地獄一般的生活,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2006年,龍梅與前夫協議離婚。當時還在媒體工作的龍梅做過一項調查:北京登記有SARS後遺症的患者三百多人,其中60%出現了家庭變故。

不過,在吸取SARS治療的經驗教訓之後,這次對新冠患者的治療更注重合理運用激素。龍梅希望,新冠患者未來能夠避免因後遺症導致的家庭悲劇。

但與SARS時並未大面積停工停產不一樣的是,田子君注意到,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正在逐漸侵蝕家庭的根基。有武漢市的年輕夫妻向她訴苦,說雙方都兩個多月沒工作,家裡養了兩個孩子,還揹著房貸車貸,“連團購菜都吃不起”。

“越到後期,他們經濟壓力越大,家裡氣氛越壓抑,隨便一點小事就拌嘴。這已經不是靠心理諮詢能解決的問題了。”田子君說。

上海市疫情防控社會心理疏導專家團隊成員林紫發現,很多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問題也轉化為夫妻關係問題。孩子一直在家,還要看著上網課,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處在即將“崩潰”的邊緣狀態,“只有把老公罵一頓,才能感覺好一點。疫情期間情緒的遷移、泛化、‘傳染’,在每個家庭裡都比較明顯。”

“這場疫情,已經構成群體性災難。災難中,如果人們的應激狀態沒有及時得到干預,就有可能轉化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在疫情暴發後的三到六個月出現心理危機的高發。”林紫和她的團隊參與過汶川地震、韓亞航空空難、馬航失聯事件等重大災難的心理救援,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些災難之後相關群體都有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而這次疫情帶來的群體性應激反應更強烈。

林紫建議,作為個體,尤其是面臨婚姻困擾的夫妻,最好能夠覺察到大的心理環境和背景,避免在應激反應之下做任何重大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