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組建“扶貧暖心團”算好五筆搬遷賬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幸福社區作為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現已完成搬遷入住,工作重點轉移到“穩得住、能致富”上。近期,幸福社區駐點工作隊組建“扶貧暖心團”,遍訪搬遷群眾,逐戶開展政策宣傳,幫助搬遷群眾算清搬遷帳,消除群眾思想顧慮。讓搬遷群眾瞭解政策、吃透政策,做實“暖心入戶、幫扶到人”。

算好扶貧搬遷生活改善賬

“扶貧暖心團”向搬遷群眾講清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補助相關政策。讓搬遷群眾知曉搬遷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享受到的公共設施。社區建有便民服務中心、就業服務站、警務室、醫務室、紅白理事會、活動場所、體育運動設施,子女學籍可轉入縣城學校。讓搬遷在家門口就能務工,出門就能就學,生病就能就醫,活動就有場所,全面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

贡山:组建“扶贫暖心团”算好五笔搬迁账

算清搬遷群眾就業增收賬

搬遷群眾要在安置點穩得住,最根本的是要有穩定的就業。幸福社區成立就業創業服務站,結合貧困勞動力特點,通過安排公益性崗位、選聘鄉村公共服務崗位、就地就近就業、組織勞務輸出、成立專業合作社等就業方式,確保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在入戶宣傳時,“扶貧暖心團”向老百姓宣傳就業政策、提供就業信息、動員外出務工,算清就業增收賬。

幸福社區結合實際採用“公益性崗位+”的就業模式,對符合條件的搬遷戶,安排生態護林員、河道管理員、護邊員等公益性崗位,已為691戶搬遷群眾安排公益性崗位。同時,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針對年紀偏大、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勞動力,與貢山縣就業局共同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用於社區保潔、綠化等工作,已選聘23名鄉村公益性崗位。

成立扶貧車間,建立家政服務扶貧車間,鼓勵引導群眾就近就業的方式,招收15名搬遷群眾到扶貧車間工作,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切實發揮扶貧車間助力脫貧增收的效果;還成立生態扶貧農林專業合作社,有166戶搬遷戶加入合作社,通過參與合作社獲取勞務報酬,推動搬遷群眾由“務農”向“務工”轉變。

針對家中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扶貧暖心團”在入戶過程中,重點宣傳外出務工政策。截至目前,已定點向珠海輸送23名搬遷群眾。

算好易地搬遷“生態賬”

易地扶貧搬遷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貢山縣大部分搬遷戶原住地地質條件惡劣,生態脆弱,資源承載力有限。易地扶貧安置點搬遷後,不僅跳出了掣肘發展的自然環境,對自身穩定脫貧提供保障,實現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

在“扶貧暖心團”遍訪群眾時,為老百姓講清易地扶貧搬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利處,算好“生態賬”,讓搬遷群眾自覺成為在脫貧攻堅中保護好綠水青山的踐行者。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後,從務農變為務工,生活方式從薪火為主轉變為的用電為主,生活垃圾、汙水得到有效處理,拆舊復墾還綠於自然,生態壓力逐步減少。搬遷後,壯大綠色發展產業,增綠與增收並舉。發展以草果、核桃為主的綠色發展產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環境的同時,實現老百姓增收致富。

此外,成立造林合作社,在保護中發展。根據貢山縣委關於“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的部署要求,成立幸福社區生態扶貧農林專業合作社,採用黨支部+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將搬遷群眾組織起來上山種樹。通過參與“治傷疤”“保生態”獲取勞務報酬,推動搬遷群眾由“務農”向“務工”轉變,身份向生態產業工人轉變,實現“既挪窮窩,又換新業”。

贡山:组建“扶贫暖心团”算好五笔搬迁账

算好易地扶貧搬遷長遠賬

幸福社區共有784戶2283名搬遷群眾,搬遷主要原因為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薄弱滯後,發展條件受限,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在入戶宣傳中,“扶貧暖心團”通過搬遷前後生活條件的比較,講清享受公共服務資源,講明子孫後代的發展,算好易地扶貧搬遷長遠賬。向搬遷群眾講清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計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培訓就業體系、後續產業發展體系、宣傳文化服務體系、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體系五大體系。

讓群眾知曉,進城安置後,其子女都要轉入縣城,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有效阻斷貧困代際聯繫的途徑。同時,社區建立社區衛生室,搬遷群眾將實現就近就醫、及時就醫。享受良好的醫療資源,遇到重大疾病可及時到縣人民醫院就醫。

贡山:组建“扶贫暖心团”算好五笔搬迁账

算好搬遷群眾感恩賬

“幫扶暖心團”在入戶宣傳時,對照搬遷群眾“明白袋”“收入核算表”,逐一向搬遷群眾講清搬遷群眾享受的惠民政策,讓搬遷群眾明白享受到的政策。在和搬遷群眾拉家常、說心事、解困難的過程中,使搬遷群眾感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愛關懷,感受到廣大黨員、幹部的用心用情用力,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獲得感。

雲南網記者 常旭輝 通訊員 楊春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