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之父”加特林

翻開歷史的長卷,追溯19世紀關於武器的歷史故事,我們發現,無論是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英帝國,還是轟轟烈烈開展洋務運動的清政府,都曾引進過一款槍——加特林機槍。

這款在戰場上高光亮相的武器採用獨特的多管旋轉設計,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發裝置,與當時的單管填彈式火槍相比,加特林機槍具備絕對的火力優勢,射速高達每分鐘200餘發,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這款經典名槍的設計者就是理查德·喬登·加特林。他一生擁有40多項發明專利,在槍械製造界享有“機槍之父”的美譽。時至今日,加特林機槍的設計原理仍被槍械研製者廣泛運用。

“機槍之父”加特林

加特林與加特林機槍合影。

用一款武器代替整隊士兵

這是一張有著100多年曆史的泛黃老照片——

加特林頭戴紳士帽、身著深色西裝,筆挺地站立於以他名字命名的機槍後方,左手握著機槍扶手,右手搖動著曲柄,眼神堅定地凝視前方。

那時的加特林或許難以想到他的人生會與武器研發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戰爭,加特林也許會在醫學領域耕耘一生。

加特林從小就是家族裡的佼佼者,是少數靠讀書改變命運的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取了醫學博士,併成為當地頗有聲望的醫生。

然而,美國南北戰爭的發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加特林在一家軍隊醫院服役,戰爭的殘酷程度遠遠超乎他的想象,每天都有傷員源源不斷送進來。在救治傷員的過程中,他了解到,當時士兵使用的槍需要手動裝填火藥和彈丸,不少士兵還沒來得及裝填第二發子彈,就已經被敵人擊斃。

冥冥之中,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如果能夠發明一種連續射擊的武器,讓一個人發揮一百個人的力量,對戰爭形態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從那時起,加特林暗下決心,研製一款新型槍。

之後,加特林要造機槍的消息在當地不脛而走,特別是在親友之間,他的選擇猶如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激起不小的波瀾。“這太瘋狂了,你應該在擅長的領域安心工作。”大家紛紛表示反對。

但骨子裡不服輸的加特林,自信能實現自己的造槍夢想。當然,這份自信與他年少時期的機械製造經歷密不可分。

小時候加特林就對機械設計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經常協助父親製造各種機械工具,自己也曾發明過棉花種植機、船用螺旋槳等機械設備。17歲時,他還申請了水稻種植機的專利,並在當地推廣應用。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歷和過人天賦,為他之後的槍械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

1861年的夏天,加特林終於把造槍夢想付諸實踐。那段時間,加特林將一所遠離市區的廢棄倉庫改造成自己的實驗室,難得的寧靜讓他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己的“槍械世界”中。每天夜晚,他都會在實驗室裡,神情專注地勾畫機槍的設計圖紙;缺乏靈感時,他會望向天空長時間陷入沉思。

那時候,加特林的目標是打造一款擁有超高射速和超強火力的機槍,可以實現“一款武器代替整隊士兵”。就這樣,他造機槍的夢想啟航了。

“機槍之父”加特林

美軍裝備的現代速射機槍。

將對事業的熱愛轉化為造槍的動力

從正式設計研發,到獲得該型機槍的生產專利,加特林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這對一個跨界設計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之所以能在短時間成功研製出加特林機槍,這源於他心中篤定的信念——“將對事業的熱愛轉化為造槍的動力”。

如何使槍實現連續射擊,是加特林需要攻克的一個重要難題。那段時間,他開始翻閱機械類書籍自學相關知識,每天在腦海中不停地琢磨槍的制動動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加特林在書籍中瞭解到左輪手槍轉膛發射的原理,他從中獲得靈感:“利用一套傳動機構使數支槍管圍繞一個公共軸轉動,並在每根槍管中設置獨立的擊發裝置,就可以完成連續射擊。”想到這裡,加特林便迫不及待地開始設計圖紙、試製樣槍。

瞬間的靈感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在研發過程中,加特林將多根槍管“捆”成一圈,通過曲柄搖動圓筒旋轉,讓各槍管在旋轉中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使槍射擊的間隔時間大為縮短。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新型機槍的設計圖紙完成後,加特林讓邁爾斯·格林伍德公司製造了6挺樣槍,不幸的是,在一次火災中樣槍和設計圖紙全部被燒燬。突如其來的災難沒有打倒加特林,反而激發了他繼續設計機槍的鬥志。此後,加特林又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重新設計圖紙,讓另外一家機械製造公司生產了12挺樣槍。

在試驗樣槍過程中,加特林發現了一個致命問題。當時,人們使用的子彈主要是紙殼槍彈,這種彈殼十分脆弱,加特林機槍在高速射擊情況下存在火藥燃氣洩漏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槍彈卡殼。富有創新精神的加特林,大膽採用了當時非主流的金屬彈殼,這種高硬度的彈殼與高射速的加特林機槍堪稱“最佳拍檔”,子彈卡殼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經過無數次試驗後,加特林終於找到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1862年,他將研製出的新型機槍定型,並將其命名為“加特林連用速射武器”。雖然這款機槍的各項技術還不成熟,但已經能夠實現每分鐘發射200餘發子彈,火力堪稱強大。

“機槍之父”加特林

19世紀末,法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

用實力擊敗所有的質疑聲

雖然火力強大的加特林機槍成功誕生了,但在當時飽受世人爭議。對於他們來說,加特林機槍的設計理念太超前了,許多人還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這挺機槍。

換句話說就是,加特林機槍是一個“早產兒”——軍事作戰理念甚至還沒有為其誕生做好準備。不少軍人保守地認為:“火力的強弱不過是衝鋒的前奏,取勝仍需靠拼刺刀和肉搏,這種速射武器違背了步兵大無畏的精神。”而傳統的軍火製造商更是極度貶低加特林機槍,鼓動業內人士發起了一場反對加特林機槍的活動。

無奈之下,加特林只好一邊讓工廠生產,一邊向國外尋求援助。那段時間,加特林發出漫天的求助信,卻沒有收到一封回信。他的心情也猶如坐上了過山車,上一刻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下一刻卻直墜谷底。無人問津,他並沒有就此妄自菲薄,而是選擇直面挑戰,嘗試向人們介紹這款新型機槍的優異性能。

為了讓世人親眼目睹加特林機槍的硬實力,加特林帶著他的機槍到處進行射擊演示。在一次射擊演示過程中,100支步槍和1挺加特林機槍同時射擊幾百米外的靶子。在同等時間裡,步槍打出700多發子彈,只有196發命中目標,而加特林機槍打出246發子彈,有216發命中目標。

加特林機槍強悍的火力,讓英國人看到了它的價值。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反覆對比試驗後,購買了加特林機槍的生產專利,並在英格蘭建廠批量生產。英國軍隊入侵祖魯王國時,便攜帶了加特林機槍,短短几個小時就擊敗祖魯軍隊,從此加特林機槍名聲大噪。之後,沙俄政府也開始大量採購加特林機槍,並將其更名為戈洛夫機槍,在軍隊中配發使用。

在收穫諸多買家肯定後,加特林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繼續開展機槍的後續改進工作。在隨後的幾十年裡,10餘種改進型加特林機槍先後問世,槍管的數量也從6管升級到10管。在此基礎上,加特林還首次設計了彈匣、彈鼓及彈帶等多種新型供彈工具,對當時武器製造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後來,一家機械製造公司也對加特林機槍進行改進。這家公司研發了一種電驅動裝置,射手在啟動電機後,可以自由地向各個方向進行射擊。這樣,就不需要一個人專門搖動曲柄射擊,消除了曲柄振動對射擊的影響。經過測試,這挺機槍的射速達到了驚人的每分鐘3000發。

19世紀80年代,隨著馬克沁自動機槍的問世,加特林機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如同師徒關係,馬克沁機槍延續了加特林機槍的一些設計原理。時至今日,加特林機槍的設計原理仍被槍械製造者廣泛學習運用,有著加特林機槍基因的M134機槍還被廣泛安裝在直升機、軍艦、戰車上,通過平臺的快速轉換,其強悍的火力在戰場上表現十分搶眼。後人將加特林機槍譽為“機槍先驅”,加特林也被譽為“機槍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