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永生


烈火中永生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這是千古流傳的介之推不言祿的故事。在危難時,介子忠心耿耿,割股救君。後來國君終登大統,論功行賞,慶功的酒宴上卻沒有介子的身影。有人鳴不平,介子力止:君侯自有天命,非侍臣之功。但下屬貪天之功據為己有,實在讓人無語,這就是盜賊啊。況且臣子把罪行當正義,君上反而賞賜他們,上下互相相欺騙,實在抱歉,不好意思,爺不陪你玩了。

介子於是決心歸隱,這是三觀不同啊,道不同不相為謀。其母試探兒子,是不是責備他,讓他明白自己的過失。介子又止,如果這樣,引人效仿,罪加一等啊。我已經說了,不食他的俸祿,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裡可以看見介子的風骨,決絕的歸隱,一直到死,從未出山。有人歸隱以求仕,眼睛時刻瞄著政壇;有人一心歸隱,但求問心無愧。後者介子是也。

傳說君侯終於悔悟,帶人搜山,介子背母走向更深的山裡。有人建議放火三面燒山,介子必出。結果大火幾月不熄,草木化為灰燼。人們看見摟著一枯樹的母子屍骨。

文公改綿山為介山,以警己過,以念介功。

後來,清明之前的一天設為寒食節,為紀念介子也。

故事最終以團圓作結,大人悔過,小民萬古流芳。但那柳樹旁大火中一身傲骨,配得上泰山二字。

烈火中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