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相關精神衛生服務的進展

作者: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李雯、楊源、項玉濤等


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相關精神衛生服務的進展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全世界蔓延,形勢嚴峻。維護公眾、患者、醫護人員等人群的精神健康是防疫工作的重點之一,為此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項玉濤教授課題組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雜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刊發表綜述: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相關精神衛生服務的進展。


1. COVID-19疫情期間存在的精神健康問題


面對疫情的迅速擴散、持續的隔離、大量的相關報道、國內外每天不斷增加的確診和疑似病例數以及死亡人數,許多人都面臨著巨大心理壓力,存在出現各類精神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例如,確診患者和疑似病例可能會害怕疾病的嚴重後果以及傳染給親友的風險,出現孤獨、否認、焦慮、抑鬱、失眠和絕望等負性體驗,進而導致治療依從性降低,個別患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傷人等激越行為。


隔離人員則可能因擔心患病而感到焦慮,並出現強迫症狀,如反覆查體溫、消毒等;此外,嚴格的隔離措施和追蹤密切接觸者的措施可能會引起社會歧視和病恥感的問題。


社會大眾在面對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時則可能出現焦慮和恐懼,在隔離狀態下亦可能感到無聊、失望、煩躁等。防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特別是身處武漢等地,他們承受著沉重的工作負荷、與感染患者密切接觸的風險以及被隔離的狀態等,很容易出現疲憊、恐懼、情緒障礙以及睡眠問題等。


疫情期間,部分弱勢群體的精神狀況同樣需要關注,例如,患有重性精神障礙、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由於隔離、交通限制等可能無法如期至醫院隨診,難以維持治療,造成疾病的復發或惡化,從而加劇其負面情緒和自殺風險;而已故患者的家屬則會遭受喪失親人的痛苦。


2. COVID-19疫情期間發佈的精神衛生服務指南


為降低疫情期間各類人群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風險、促進社會穩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疾病預防工作的總體部署。


2020年1月27日,疾病預防控制局發佈了《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該指導原則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協調心理危機干預及相關活動,並提出以下工作重點:瞭解受疫情影響的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識別自殺和攻擊的高危人群,有需要的人提供適當的心理干預等。


該原則將目標人群分為四個級別:

  • 第一級包括最容易出現精神健康障礙的人群,如COVID-19確診患者(住院治療的重症及以上患者)、防疫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等。
  • 第二級包括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隔離患者(密切接觸者和疑似患者)和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 第三級人群包括第一、二級人群的密切接觸者,如家屬、同事、朋友,以及參與疫情防控的後方救援人員,如現場指揮、組織管理人員、志願者等。
  • 第四級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


參考上述原則,各精神心理健康協會及學會成立了專家組,發佈了各類精神衛生服務指南及面向公眾的教育文章/視頻,例如中華醫學會發布的《關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心身健康服務干預方案》,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實例手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多學會聯合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知識】系列科普讀物,以及中國心理學會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應對》系列視頻等。


武漢市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則就心理危機干預發佈專家共識,並在疫情初期便通過微信等互聯網平臺發佈普通公眾心理健康教育視頻。此外,針對老年人、兒童和青少年、孕婦、衛生專業人員等特定人群,疾病預防控制局發佈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調適指南》。


3. COVID-19疫情期間面向重型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服務


重型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和治療在疫情期間亦面臨巨大挑戰,社區患者可能因隔離、交通受限等原因無法如期至門診複診,導致病情復發,出現自傷、傷人等激越行為;長期住院的患者又可能會面臨院內聚集性傳染的風險,出現焦慮、恐懼的情緒。


為此,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於2020年2月17日發佈了《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治療管理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提出:精神衛生機構要做好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疫情防控,防範院內感染;有關部門要做好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的治療照護;鄉鎮/街道級綜合精神衛生管理單位要做好居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和社區照護。


該通知發佈後,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即發佈了《重大突發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期間精神障礙診治流程和路徑專家建議》。該專家共識為疫情期間的精神病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的精神科的管理提供了具體建議。


例如,精神病專科醫院應當控制門診量,提高入院標準,縮短住院時間;對於新入院的精神病患者,應設立隔離病房;暫停探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醫院感染的潛在風險。


4. COVID-19疫情期間精神衛生服務的具體應對措施


考慮到全國各地廣泛施行隔離和交通限制的現狀,熱線電話及網絡平臺等線上精神衛生服務作為首選方案被廣泛採用,以提供在線諮詢服務及線上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心理救援分會依託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開通的“全國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平臺”,以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建立的“強肺心理支持系統”。很多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則在阿里健康、好大夫等平臺上提供免費諮詢服務,並在社交媒體(如微博和微信)發表有關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


為有效監督網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分別於2020年2月2日發佈了《關於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小組於2020年2月7日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


此外,中國心理學會發布了《抗疫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和《疫情特殊時期網絡心理諮詢工作指南》。除在線心理健康服務外,數百名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與救援隊一起前往武漢提供現場心理諮詢和專業指導。


小結


受疫情影響,很多人都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儘管有關部門已經提供了相關政策和解決方案,然而相關精神衛生服務仍面臨諸多挑戰。


  • 雖然各地都建立了在線精神衛生服務,但由於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存在醫療資源浪費和分配不均的問題;
  • 其次,目前心理危機干預主要為線上服務,某些人群,例如老年人,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或者上網,他們可能難以從這些服務中獲益;
  • 再者,防疫一線工作者可能由於工作任務繁重,並沒有空餘的時間和精力接受精神健康服務;
  • 另外,根據SARS疫情的經驗,部分患者和衛生從業人員會受疫情印象,出現應激、創傷等心理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持續存在;
  • 最後,不少國內研究者在英文國際期刊上發表了關於疫情期間精神衛生服務的論文,但由於語言障礙,很多國內一線醫療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可能難以從中直接獲益。


作者團隊簡介


項玉濤,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精神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精神科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城市精神健康委員會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精神衛生分會委員。

分別於1998年和2003年於首都醫科大學獲得臨床醫學學士和精神衛生專業碩士學位,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博士畢業,之後於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接受博士後訓練。2008年-2013年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任科研助理教授,2014年-2017年於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任副教授,2017年至今於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任教授。

2007年以來在包括Lancet, World Psychiatry, Am JPsychiatry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400餘篇,獲得十餘項國際科研成果獎。研究領域:心境障礙、精神科臨床流行病學、精神藥理學、精神科服務、精神科meta-analysis等方面的臨床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