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細菌之城”留下大流感記錄

原標題:紐約“細菌之城”留下大流感記錄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山】紐約曼哈頓區是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密集區,位於市中心第五大道上的紐約城市博物館是不可不去的。自2018年起,這裡開放了一個《細菌之城——微生物與大都市》主題展廳,以紀念曾席捲全世界的大流感。

纽约“细菌之城”留下大流感记录

第一次防疫隔離珍貴資料

那次震驚全球的大流感始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並因西班牙疫情特別嚴重,被俗稱為“西班牙流感”,實則是H1A1流感的一個變種。這一流感被歸國的美國大兵帶回本土,造成全美流感大暴發。

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流感在全球奪走逾5000萬人生命,而作為當時人口最多的國際化大都市,紐約也付出3萬人死亡的慘痛代價。“細菌之城”特別展廳的設立,正是為了紀念“大流感”100年,並回顧紐約防疫的坎坷歷史。

在“細菌之城”,我們可以看到紐約歷史上第一次防疫隔離:19世紀紐約埃利斯島移民瑪麗·馬倫被發現感染傷寒,引發島上居民大恐慌,當時的衛生部門將她安置到荒涼的北兄弟島進行隔離,並調集醫護人員和防疫專家,對瑪麗進行定期測試和研究。這位被稱作“傷寒瑪麗”的紐約首位流行病確診隔離者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書信,陳列在“細菌之城”展廳的部分書信,詳細、生動描繪了被隔離者對測試、研究和隔離的理解、體會,為今天的我們留下早期防疫、隔離的珍貴資料。

“太空服”與“鐵肺”

在“傷寒瑪麗”展附近,則是作為“古今對比”的當代Bellevue特殊病原體小組所使用的、名為PPE的現代化個人防護設備,看上去很有“太空服”特色。在2014年治療紐約歷史上第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時,這套設備立下汗馬功勞。

“細菌之城”陳列了許多曾用於紐約市防疫的早期設備,如羅斯福島“金水”醫院使用的“鐵肺”,當時醫護人員試圖用它治療小兒麻痺症,但實踐證明並沒有太多用處;又如史坦頓島“海景”醫院曾使用過的一些今天看上去很古怪的設備,當時它們用於治療19世紀最危險的都市傳染病之一——肺結核;展廳裡還有人類肺部標本以及用於檢查肺部的支氣管鏡;更彌足珍貴的則是早期一線防疫護士艾倫的診療錄音剪輯,這讓人們可以直觀瞭解,當年紐約醫護人員是怎樣應對結核病疫情的;聯合策劃單位紐約醫學院則提供了早期用於治療白喉患者的插管工具作為展品。

也有不少當代防疫展品

這裡陳列著許多當代防疫展品,包括講述2014年紐約市應對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電影,Bellevue特殊病原體小組對“紐約將如何應對下一場疫情大暴發”的科普視頻以及當代防疫設備實物,等等。紐約市衛生廳為展覽提供了現役防疫設備。

“細菌之城”還有一些和防疫有關的藝術品,如藝術家伊格爾斯以“輸血導致艾滋病傳播”為主題的作品等。這裡還有一些有趣的展品,如一隻放大的埃及伊蚊模型,這種原本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蚊子,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流動,如今在紐約也時不時可以見到,它是諸多傳染病的傳播媒介,包括曾在美洲肆虐一時的“寨卡”病毒。最有趣的是僅有一分鐘的“老鼠”主題電影,隱喻紐約暴發鼠疫的危險。

正因為帶有科普和啟蒙意義,“細菌之城”不僅有常規的展品陳列,還開設了被稱作“閱覽室”的互動空間,在這裡參觀者不僅能讀到各種和傳染病防疫有關的讀物,還能與相關醫護人員、曾經的患者以及帶菌者進行互動討論,聽他們口述歷史。專業人士還會指導人們如何預防傳染病,如何照顧傳染病患者。

“細菌之城”是由英國慈善機構惠康發起的,計劃在世界許多城市設立類似展廳,目的是普及防疫知識,並喚醒人們對傳染病疫情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