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酒,究竟是什麼味道?

文物,

是指歷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東西。

那麼,何為“文物”酒?

這,得從中華釀酒歷史說起。

中國酒之為飲,約歷4000多年,幾乎與華夏文明同步。

而濉溪釀酒,迄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

經稽考,魯昭公七年,宋侯為列國盟主,

曾歃血飲酒會諸侯於渠(今淮北市渠溝鎮),所飲之酒就是“口子”酒。

明清時期,口子酒更是名冠大江南北。

物載時光,輝煌的釀酒歷史,從遺留下來的文物中可窺一二。

一塊瓷片、一個酒器、一段石槽,勾畫出歷史的印跡。

“文物”酒,究竟是什麼味道?

在口子酒業東關分廠,有這麼一處不為人知的老酒窖,

裡面珍藏了210壇小壇酒,

它們,足足沉睡了400年之久,

是具有真實歷史價值的“活文物”,

口子人稱之為“文物”酒,是“鎮窖之寶“。

如此珍貴的稀世佳釀,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這得回溯到1949年。那時候,國營濉溪人民酒廠籌立之初,人們在“小同聚”酒坊的老酒窖中找到了一批落滿灰塵的小酒罈,發現裡面的液體被封存得很好,沒有過多地揮發。可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沒有先進的化驗檢測儀器,謹慎的口子人沒有打開這些神秘的小罈子,只將它們按照原樣存放在窖室中。

誰都好奇,這些神秘的小罈子裡珍藏的液體究竟是什麼酒?

答案,就在中華釀酒的歷史長河裡。

“文物”酒,究竟是什麼味道?

明清時期,人們一般把穀物蒸餾酒稱之為“燒酒”。明代人姚可成《食物本草》載:“燒酒,其酒始自元時創制,用醴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從明朝時起,人們在以飲用黃酒為主時,開始兼選燒酒。直到嘉慶年間,中國燒酒已悄然經歷了數百年擴張發展,燒酒的飲用量大大超過了傳統黃酒,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飲用酒。南方釀造燒酒,多用大麥和糯米,酒的質量也明顯不如北方高粱燒酒。由此可知,這些神秘小酒罈裡貯藏的應該就是當時高品質的高粱燒酒。

“文物”酒,究竟是什麼味道?

72酒坊分佈圖

要知道,明朝時濉溪釀造作坊就已發展到20餘家,至民國初期,釀酒作坊遍佈大街小巷達72家之多。“允成”“同聚源”“源興”“同泰”等是當時知名的釀酒作坊。就在2018年9月,濉溪長豐街出土了國內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而發掘的位置,剛好與文獻記載的釀酒作坊一一對應,分別是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個糟坊。口子酒業的這些“文物“酒,正是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私人釀酒作坊“小同聚”所釀,這窖藏了400年的明清老酒,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

據研究,得以留存至今的小壇酒品質絕佳,很可能是當年老酒坊專門用來參加“鄉飲酒禮”的傑作。清朝順治元年起,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濉溪都要舉行“鄉飲酒禮”。地方官員及鄉里縉紳和各酒坊主前來赴會,品嚐美酒,直率評議,鑑別優劣。“鄉飲酒禮”之後,老酒坊不捨將這批傑作售賣,於是封存起來,流傳至今。曾有人出高價想買一罈,被口子人拒絕了。

窖藏了400年的白酒,究竟是什麼味道呢?有沒有人品嚐過?

可能世上唯此一人了:

他,就是首屆中國釀酒大師、國家級評酒員張國強先生。

上世紀80年代,由他親自打開了一罈“文物”酒,經過品評和儀器檢測之後,又按照古法重新封存,至今再無人開啟。

那些滿盛珍釀的古董酒罈,上面早已佈滿了塵埃,

在時光織就的蛛網中,靜靜地在角落裡依牆而立。

“文物”酒,究竟是什麼味道?

現存口子酒業地下酒窖的文物酒

走進口子酒業的地下酒窖,會發現這些無價至珍的“文物”酒,無一例外全貯藏於陶製小酒罈裡。為何用陶土壇貯存呢?因為陶壇,是會呼吸的貯酒容器。

經高溫燒結而成的陶壇,內部形成眾多微孔結構,氣密性好,耐酸、耐熱、強度高,對酒的老熟有催化作用。現今,口子酒業延承了傳統的陶土壇窖藏工藝,

有35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等不同規格的陶壇,只有真正的好酒,才有資格用陶壇貯藏。

除了“小同聚”的老酒窖,黃淮海平原地下深埋著另一處秘密寶藏——15個地下窖藏酒庫,藏酒規模多達數萬噸,窖藏了不少半個世紀以上的好酒,凝聚著幾代口子釀酒人的心血,珍藏著口子人鮮活的釀酒歷史和技藝,是口子窖真藏實窖,跨越時光的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