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寧蒿子面傳承人于振玲:“好手藝+電商”致富新利器


中寧蒿子面傳承人于振玲:“好手藝+電商”致富新利器

于振玲是中寧蒿子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五代傳承人,蒿子粉在她的一雙巧手下,經過和麵、揉麵、醒面、擀麵、晾面、疊面、切面、放面八道工序,變成了一根根細如線的麵條,配上一勺色澤誘人、肉香濃郁的湯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蒿子面成了中寧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1米多寬的面張子在我母親手上翻飛,她就那麼隨意一折,手起刀落,掌間一陣‘鐺鐺鐺’,一根根細如線的麵條就出來了。”于振玲的母親是做蒿子面的行家裡手,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經過細心的琢磨和實操,于振玲逐漸掌握了母親製作蒿子面的“秘籍”。年齡見長,技藝走高,此後,誰家操辦紅白喜事都會邀請于振玲幫忙製作蒿子面用於招待賓客,助人為樂中,她的手藝也愈發嫻熟。

1984年,于振玲高中畢業後當了一名工人,然而,一場人生的變故,讓于振玲的命運和中寧蒿子面緊緊地纏繞在了一起。2001年,于振玲下崗了,一時間,她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丈夫的鼓勵下,于振玲從最拿手的製作蒿子面入手,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由於資金有限,她只好擺起了路邊攤,在生意有了起色之後,她又乘勝追擊開了一家麵館。

“蒿子面看起來很普通,可是製作起來卻並不輕鬆。”于振玲說,蒿子面裡最重要的原料是蒿子粉,她喜歡用沙蒿梁山區的蒿子粉,與麵粉混合後,呈現清亮的豆黃色,吃起來口腔裡會瀰漫淡淡的鹼味兒,蒿子面和好後,“醒”上一個小時才能更容易擀開。擀麵既費力又需要技巧,每次擀麵于振玲都會想起母親說的話:不能使蠻勁,用巧勁才能擀薄擀均勻。面張子擀好之後的刀工,也要求極高,不僅要求切得勻,還得切得細。于振玲的蒿子面是純手工製作,原料地道講究、摻配合理,湯汁料足味美。口口相傳之下,很多人都慕名到她的小飯館來吃麵。顧客不光吃,走的時候還會帶一些生面條回去。

2007年,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寧蒿子面)代表性傳承人後,于振玲自感身上將又多了一份責任——將中寧蒿子面的製作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從那以後,于振玲除了打理飯館的生意,還做手工蒿子面製作的培訓,帶動貧困戶就業。從2011年開始教授第一個學員之後,截止到目前,她已經培訓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南、重慶、河北以及寧夏區內100多名學員。

近年來,隨著“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社交電商的興起,于振玲也從中看到了商機。“以前我們店裡的生面條都是中寧本地或周邊的顧客購買,但是隨著寧夏旅遊業的興起,很多外地的遊客在品嚐了蒿子面之後,都會加我的微信,然後通過郵寄的方式,銷售給他們。”于振玲說,除了微信,她還開通了“抖音”賬號,不定時地上傳手工製作蒿子面的全過程,粉絲量也在逐步增加。目前,振玲蒿子面線上銷售額已經佔總銷售額的50%。

“前段時間,我的實體店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關門不營業,但線上銷售活動一直沒打烊,受原料採購、快遞費用上漲等影響,雖然銷量不如往常,但真正喜愛這一口的人,仍然能吃到出自我手的蒿子面。”如今,在社交電商平臺的影響下,中寧蒿子面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于振玲說,她對傳承推廣中寧蒿子面充滿了信心。


記者:馬 敏 編輯:張晨陽 校對:孫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