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主“孙权”晚年残暴误国

导语:孙权早年曾是一代明主,当年初掌江东之时,他雄姿英发、抱负远大。任人唯贤、谋略超人,将东吴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他正式称帝以后,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一意孤行,听不进丝毫谏言。晚年他又亲自导演了一场立嗣的风波,这次立嗣斗争使得东吴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前半生英明的君主

三国时期,孙权是寿命最长、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他刚刚掌管江东时。招贤纳土,任用贤才,使得部下将领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保住了江东地区,还扩大了势力范围,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统治者 221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命中大夫赵咨以东吴使者的身份前去进见曹丕。曹丕问赵咨:“孙权作为王侯如何?”赵咨答道:“他是一个兼具聪明、仁智、雄略的英主。”曹丕接着问:“何以见得?”赵咨答道:“说他聪是因为他从平民之中选拔并重用了鲁肃,说他明是因为他果断地调派吕蒙去了前线,说他仁是因为他俘虏了于禁却没有杀害他,说他智是因为他巧妙地夺回了荆州.说他雄是因为他占领了三州,说他略是因为他向陛下您称臣。”

赵咨的这几句话全面而生动地阐述了孙权的个性和作为。称帝前的孙权对这样的评价也确实是当之无愧。然而,称帝后的孙权却开始与之背道而驰了。

后半生多疑的暴君

孙权登基为帝后,“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长处荡然无存,他变得多疑,不再信赖朝中大臣,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233年,尽管丞相顾雍和老臣张昭竭力劝阻,孙权还是固执地和言而无信的公孙渊交好,并命大臣张弥、执金吾许宴带领大军和钱财前往辽东面见公孙渊,试图与之联手反抗曹魏。最终公孙渊杀了张弥和许宴,赶去向曹魏请求封赏。

在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不断重演,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无一例外。因此当年那些为东吴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现在也成了心腹大患。 孙权要求驻扎边疆的武将们把妻子留在都城做人质,要是他们背叛朝廷的话,他们的妻子就会立即被杀,严重的甚至要诛灭三族。期间,他还培植了一批“校事、察站”,这些人专门监控大臣们的言行,他们经常陷害忠臣。

孙权还宠信奷佞吕壹等人,吕壹“性苛惨,窃弄权柄,擅作威福”,在朝廷肆意妄为,残害忠良。大臣们群情激愤,有大臣冒死向皇帝谏言,揭露吕壹的种种不法行为,并请求孙权重用贤人,废掉监视大臣的“察站”此后,孙权为了平息群臣的愤怒,只得将吕壹斩首示众,可是他还是继续保了察站。

当时,东吴国内杂役过重,民怨四起。顾雍和陆逊几次三番奏请孙权减少赋税,减免杂役,可孙权始终不同意。终于,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杂役和赋税,只得铤而走险。234年至237年间,东吴先后爆发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

两宫之争,立储遗祸

孙权暮年时,东吴国内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亲自导演的立嗣之争更将矛盾推向了高潮。

孙权一共生有七子,太子原本是长子孙登。孙登聪慧、仁慈、孝顺,深得百官和民众爱戴。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评价道:“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宋人叶适也说:“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键,何足道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孙登未能继大位,年仅三十三岁便与世长辞,这对孙吴政权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后,孙权又立了太子孙和。但是,鲁王孙霸才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而孙霸也仗着自己受宠,一心想要当太子。于是,孙和、孙霸两兄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坏,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等人支持孙和,骠骑将军步骘、大司马全琮等人支持鲁王孙霸,“拥和派”和“顶鲁派”相互攻击、争执不断。孙权偏向孙霸,暗中打击拥戴孙和的人,他甚至不再信任丞相陆逊,还常常无故责骂他,陆逊有口难辩,最终忧愤成疾,郁郁而终。

派系斗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孙权担心会出现大的混乱,决定亲自定夺,废了太子孙和,同时也处死了鲁王孙霸,两派的大臣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孙权借废立太子之名,对大臣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 之后,孙权的幼子孙亮做了太子。此事过后,孙权曾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由此可见,他很清楚这会造成一场混乱,起初却听之任之。

结语252年,一代雄主孙权病亡,享年七十一岁!立嗣之争表面上看似烟消云散,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东吴日后的发展,也成为孙权备受后人诟病的主要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