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當你陷入困境的時候,是股市在提醒你忽略了一些因素,要轉換思維了。炒股是炒個股嗎? 炒股是投資者對風險收益比的抉擇!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炒股炒的是個股嗎? 並非如此,炒股是投資者對風險收益比的抉擇。無論做短線、中線還是長線,都逃不過這個模式。比如說,很多投資者覺得炒短線簡單,買和賣都快。但實際上,短線操作由於操作時間短,就需要避免風險因素失控,所以一般會付出3%~5%的風險博一個長陽,風險收益比是1∶3左右。這意味著如果錯2次、對1次,就能保本;一旦操作成功率高於33%,就能賺錢(如10次中對4次,錯6次,只要保持40%的操作成功率,就可以實現盈利)。無論什麼類型的短線股,都可以套用這樣的模式,簡單而有效。

不過這樣做的前提是風險可控,一旦失控,情況就變了。如果一次虧損超過3%~5%,例如達到10%,那麼風險收益比就下降到了1∶1;若損失繼續擴大而不止損,風險收益比甚至會達到2∶1或3∶1(即虧1次錢就會抵消3次盈利的操作)。那就意味著炒短線的成功率要超過50%(風險收益比1∶1時) 甚至66.7%(風險收益比2∶1時,3次操作需要至少成功2次才能維持不虧)才能賺錢。一旦低於這個成功率,投資者就會虧損,而且是虧大錢。如此低的風險收益比,就沒有博弈的意義了。

所以,如果投資者頻繁換股而不考慮風險控制,那麼越操作就虧得越多,而且無論如何也逃不出這個怪圈。只有明確了風險收益比,才算懂得炒股。大多數投資者頭腦中缺乏風險收益比的概念,這是導致他們無法生存的核心因素!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從擲硬幣看懂風險收益比

對風險收益比,很多讀者肯定還是一頭霧水。那麼換個角度,以擲硬幣猜正反面為例, 繼續解釋一下吧。擲硬幣時, 猜的次數越多, 猜對的概率越接近50%。如果猜對了能拿到1元,猜錯了賠1元,那麼或許你在一段時間裡會有連續贏或連續輸的情況,但最終是盈虧平衡的,操作越多,越如此。

但如果猜對了能拿到1元,猜錯了賠2元,那麼哪怕你一開始連續贏了幾次,但只要繼續操作,你一定是穩虧不賺的。

相反,如果猜對了能拿到2元,猜錯了賠1元,那麼哪怕你一開始連續輸了幾次,但只要繼續操作下去,你一定是穩賺不虧的。

從股市操作角度來看, 投資者的成功率如果能達到和擲硬幣的成功率一致——50%,就不算低了,但這意味著投資者操作的風險收益比必須在1∶2以上。所以,無論做短線還是中長線,投資者的頭腦中都得有這樣一個概念:我付出3%~5%的止損空間博一個短線,必然得找活躍的品種,爆發後至少有1~2個長陽才行。因為這意味著它的風險收益比在1∶4以上,即成功1次可以抵消4次虧損。這樣哪怕成功率只有20%,也是不虧損的。

但是,很多投資者在個股跌破止損位時也不止損,因此收益比就很可能是1∶1、2∶1甚至3∶1;又或是選的個股股性很差,沒有爆發力,成功一次的收益比較低,那麼即便博弈的成功率很高,但因為一次失敗會抵消多次成功的操作,所以也會導致風險收益比不理想。

所以,止損的意義就在於保持風險收益比合理;否則,一旦風險失控,而操作成功率又不高,投資者必然會虧損。投資者的頭腦中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那麼操作越多,虧得就越多。如圖1所示,這是一個槓桿尺,正好適用於建立風險收益比概念。無論我們是炒股、做買賣還是做其他任何事,都要建立起這個概念。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圖1 風險收益比

如果這樣說讀者還覺得晦澀,那就用賣冰棍來打比方吧。夏天商家批發冰棍,冰棍品種多樣,價格不同,利潤不同,風險也不同(賣不出砸在手裡、佔用資金等),因此存在不同的風險收益比。至於對冰棍品種的選擇,對應炒股,實際上就是對不同盈利模式的選擇。次新股實戰系統、年報實戰系統、重組股實戰系統、日曆買股法等,提供了不同的盈利模式,供投資者對應選擇個股。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投資者就是沒法理解風險收益比,頻繁換股,導致進入怪圈。更有人誤入歧途,去買消息、委託操作,那就距離被騙更近了。請記住一點,任何不是自己進行的操作都是不可靠的。只有靠自己做功課、做研究後去操作,才是最可靠的。能力圈決定收益圈,哪怕一開始你只能操作指數,也可以根據相關盈利模式來實現財富增長。

因為搞不懂風險收益比,很多人的思維被限制了。基於一個有問題的思維, 是不可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只有跳出其中,才有機會解決這個錯誤思維導致的一切問題。很多人就是不想自己思考,不想自己承擔責任,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樣的人筆者說什麼都沒用,就不和他們浪費時間了,等他們自己醒悟再說吧。股市沒有救世主,只有靠自己醒悟來救自己。

從實戰角度體會風險收益比的重要意義

除了國家法律規定的8類不得開設A 股證券賬戶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有炒股的權利,卻未必都有炒股的能力,就好比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生意、創業。為什麼?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盈利點。炒股不是炒個股,而是炒風險收益比。明確這個概念後,讓我們進一步看看實戰案例吧。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筆者經常提及一種操作模式——平臺止損博弈。這種操作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收益最大的,但有明確清晰的風險收益比。即前期低點築底一段時間,以最低點為止損位,在最低點上方一些位置築底一段時間,等待中長陽機會。這種操作模式往往成功概率較大,即使失敗,也只會損失小的止損位,一般不超過5%,並不會傷元氣。

以天壇生物(見圖2)、木林森(見圖3)這兩隻個股為例。它們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有個小的平底走勢。投資者在天壇生物2018年9月的17.5元一線時介入,設5%的止損位,隨後就博到了一波30%以上的收益。這樣操作的風險收益比是1∶6,即只要盈利1次,類似的操作就允許錯6次。只要成功率是1/7(即14.2%)以上,就可以保證不虧。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圖2 天壇生物2018年走勢

那麼失敗時怎麼辦呢? 木林森2018年8月下旬在15元構築底部,投資者15.5元介入,依然設置5%的止損位,一次博弈20%收益率,也有1∶4的風險收益比。隨後該股又跌回來了,於是投資者9月底繼續操作, 沒想到趕上了10月11日A股市場的“千股跌停”(這種情況很正常,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市場群體性跳水)。破位自然要止損, 損失5% 以內。而隨後該股一路陰跌了20%。換句話說, 此時風險收益比降至1∶1 了, 即賺一次20%, 賠一次也20%,且如果繼續持股,損失可能更多。這樣,即便不計算時間成本,風險收益比也非常低了,賺一次賠一次,無法積累財富。2018年11月時,該股又出現了一次類似的情形。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圖3 木林森2018年走勢

看過這兩個例子,再想想前面提到的風險收益比的概念,是不是又清晰了一些?

摘自《散戶生存攻略》,玉名 著,藍獅子/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炒股不炒“個股”,要炒風險收益比

中國的A股市場已經進入弱有效市場階段,聽消息、跟大資金買的辦法已經不奏效了。在這個牛短熊長、震盪市週期更長的市場裡,散戶投資者要如何生存下來?

投資者只有學會自己思考,自己觀察市場,掌握主體思維和規則意識,才能在股市中站穩腳跟,進而一步步擴大財富圈。

哪些投資策略適合自己,哪些技巧可以用,如何用,以及如何看破股市中的一些套路,這就是本書要教會大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