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各成油溫識別和應用

每種烹調都有最佳油溫(烹飪技法)

新手做菜,最難掌握的就是油溫,往往油太熱,菜就糊了,對菜品的口感和營養影響很大。一般,可將油溫分為十成,那麼到底該如何觀察和控制油溫呢?

一二成熱,炒醬

油溫介於0℃—30℃,屬於冷油溫。此時,由於油溫較低,把筷子放入油中,不會有什麼反應,適合炸堅果類食物,如油炸花生米、油酥腰果,也適合炒醬料等。

三四成熱,幹熘、軟炸

油溫在85℃—120℃,屬於低溫油。此時,油麵泛起白泡,無聲響和青煙,用手置於油鍋表面,能感覺到熱,筷子置於油中,周圍會出現細小的氣泡。

這個油溫一般用於幹熘、軟炸等,有保鮮嫩、除水分的作用,如軟炸蝦仁、炸香椿、幹炸帶魚等。但這些菜餚需要復炸,即將菜餚炸熟後撈出,待油溫升高後再炸一遍,復炸時需要七八成熱油溫,才能使菜外酥裡嫩。

五六成熱,熗鍋、快炒

油溫約為120°C—180°C,也稱中油溫。此時油麵波動,向四周翻動,微有青煙升起,細看油表面會有波紋,筷子周圍氣泡變得密集,但沒響聲,原料下油後,周圍有大量氣泡,並伴有嘩嘩聲。

適用於炒、熗等烹調方法,待油溫五六成熱,將蔥薑蒜等輔料倒入熗鍋,然後放入肉、青菜,水分明顯蒸發,蛋白質凝固加快,原料不易碎爛。用這個油溫炒青菜能使炒出來的菜顏色漂亮且營養流失少,油溫過高可能造成原料受熱不均勻,油溫過低蔬菜容易出水。

七八成熱,油炸、煎肉

溫度約為180° C—240°C,屬於高油溫。此時,油麵翻動轉向平靜,有青煙,用勺攪動時有聲響,若將筷子置於其中,筷子周圍會有大量氣泡,並有噼裡啪啦的響聲。原料下鍋後,周圍出現大量氣泡,並帶有輕微的油爆聲。

炸、煎、爆都適用七八成油溫。做出的蔥爆肉,能使主料迅速加熱,纖維急劇收縮,使肉內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時口感較嫩。如果火力不足,鍋內溫度不夠高,主料不能及時收縮,就會將主料炒老或煮老。七成油溫煎出的荷包蛋,外皮金黃酥脆、蛋黃溏心;煎魚,能使其外皮變得酥脆。具有脆皮和凝結原料表面,使原料不易碎爛的作用;做拔絲地瓜、拔絲土豆的話,可用三四成油溫將原料內部炸熟,再用七八成熱油溫給原料炸制上色。

九十成熱,淋油

油煙密、有灼熱的熱氣,青煙四起並向上衝,即將到達燃點,油溫約在240°C—300°C,屬於旺熱油。原料入鍋後,有大泡翻騰,並伴有爆破聲。

這種油溫僅適用於蒸制菜餚和水煮類菜餚,如給水煮肉片、蔥油魚、清蒸魚等上最後一道工序。做法是:把熱油淋在蔥絲、蒜末、花椒、辣椒碎上。這時有嘩嘩的響聲,熱油易飛濺,要小心。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烹調時,油的溫度最好控制在中油溫,即120℃—180℃的五六成熱油,如果超過該溫度,油脂易產生過氧化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質,還可能導致油著火,帶來安全隱患。油溫在70℃以上時,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就會被破壞;油溫達到180℃—200℃,人體所需的各種脂肪酸也會被氧化破壞,使食用油的營養價值降低;如果油溫繼續升高,油脂會氧化產生過氧化脂質,這種物質在腸道內會阻礙人體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吸收,如果在飲食中長期攝入過氧化脂質並在體內積蓄,會加快人體的衰老速度,甚至還會誘發癌症;油溫達到150℃—200℃時,油煙中的致癌物濃度較高。因此,平時家中烹調,應少用高溫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