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家的炕

小時候,娘娘經常給我講故事,猜謎語,其中有一個是“頭小肚大,尾巴朝上”?謎底是灶火。

五臺家的炕


五臺家的炕


說起這灶火,那自然離不了炕。在那個年代,二州五縣的人家,家家戶戶都有炕,而且不止一個,除了正房外,兩邊歇耳的,東西南房裡都有炕。

五臺家的炕


咋們?娃們多。小時候兄弟姐妹們都在一張炕上擠著,每天黑老不睡覺,熱火朝天的,說不定什麼時候急騰的太兇了,炕板的就塌了!不過好像沒有聽說掉到炕洞的裡的,要不然外黑米哇眼(niǎn)的可咋鬧呀!睡著後,一個個也不安身,半夜起來你看哇,橫一怪,豎一怪,你的胳膊擔到他肚上了,他的腿擩的你蓋地裡了,慢慢的,一個個都長大了。長大了都要結婚,你總不能結了婚呀還和爹波一起睡哇!就把歇耳的收拾收拾,盤上炕,置辦上點傢俱,做小房的(婚房)。

五臺家的炕


咱好賴也是睡過炕的人,自然非常熟悉炕的味道。以至於到現在也睡不慣席夢思,睡上一黑老,早上起來不是腰疼就是腿困,咱還是習慣老睡咱的外硬床板的了,這或許就是土炕情結吧!

五臺家的炕


這二州五縣的炕也分多種,一般農家有順山炕、對門炕之分。順山炕就是進門是地,或左或右靠住山牆是炕,這種炕一般盤在兩間房裡的多;對門炕也叫倒炕,進門是地,對面靠後牆是炕,這種炕一般盤在單間的多。後來小兩口的房裡為節約地方,又有一種叫轉角角的炕。還有幾種是店家的炕,叫通炕、單炕、棋盤炕。通炕(現在的地暖就是仿通炕製作的)是沒地,能多睡人,相當於現在的多人間;單炕和棋盤炕就和現在的床差不多,兩邊能走人,屬於高級房間了。一般盤炕以土炕板的盤得炕為最好,土炕板的是用水和土和起泥加上稻(tǎo)節做韌,用專門的模具製作而成。與紋石板相比較它更加溫潤、耐涼且省火,一般五六天燒一次也還是熱乎乎的。而反觀紋石板鋪的炕板易熱,發燙,而且會迅速退溫,退溫後又太涼最多四五天就得再燒,要不涼得吸人。


五臺家的炕


五臺家的炕


五臺人蓋房時一般人家都是蓋的一出水(與人字形的區分)的房,有錢人家才蓋人字形那種前後簷出水的房。一般蓋房時都會在合適位置預留煙囪,盤炕時根據煙囪口位置盤。在炕底下會根據煙囪走向壘炕洞,上面蓋上炕板,用泥抹平,用來走煙。以前人們壘炕洞時為了讓省火速熱,會在炕洞子裡墊土,這樣卻導致幾乎每年就要掏炕洞裡的灰。後來人們為了省事,就不填土了。這是一門技術活,盤不好走煙不順,炕也不熱。盤好炕在炕前還要壘灶火,壘灶火時要先壘碳池的,灰窯的,架上“滴大兒”(一個像漏斗是器具)、爐瓷,留好風哈口,安上灶火門的,灶火壘起來後,上面把“鍋渠(qù)的”擔上,鍋渠的中間是空的,正好放鍋,放上鍋把鍋縫抿住以防跑煙。完了按上風哈(風箱),這個炕就算盤好了。說到這忽然回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會在舊房裡住,院子裡養著雞、豬、兔子,院子背後是溝,經常半夜有貓豹子、黃妖(黃鼠狼)從房後面翻進來吃雞、兔子。我那會還小,媽媽膽子小,爸爸又不在家,娘娘是在另一個屋裡住。我媽睡輕,有點動靜就醒了,可是又不敢出去,有時候急得又喊又叫,每次都是奶奶起來出去把它們攆走。後來媽媽學會一個辦法,拉住風箱上的韛(bài拜)杆使勁呼嗒,哈哈,你別說,還真管用。

五臺家的炕


五臺家的炕


新炕盤好後,有錢人家還要在炕周圍畫上炕圍的。一開始主要是為防止炕周圍牆面脫落蹭髒衣服或被褥,而在繞炕的牆上塗上高約二尺的“圍子。古人最講孝道,所以最早一般都是畫孝行方面的多,後來,它融壁畫、年畫以及建築彩繪為一體,逐步加入人物傳記以及山水花鳥等,兼具實用和審美功能,慢慢也形成了一種文化。再有甚者,在炕沿邊上方頂及兩邊裝上帷帳,使土炕似現在的床,既顯美觀又能分隔,有擋風和促進睡眠作用。

五臺家的炕


五臺家的炕


炕上一般人家只鋪席子,到了冬天天涼了鋪上張狗皮或者羊皮;差不多點的人家在席子上再鋪氈子;再有錢的才鋪起地毯;後來到了八十年代流行鋪“漆布”。聽老人們倒拉,最早以前窮人家連席子也鋪不起,就在光炕板子上睡覺。

五臺家的炕


五臺人自古熱情好客。你看,誰家要是來了戚人,一句“上炕哇”!盡顯親切。這可是孃家人的待遇啊!在以前有人家做事宴,能上炕坐的那可都是孃家人啊!不過,說起這上炕,也是有文化的,從上炕就能看出一個人家的教養好不好來。正所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想在上炕坐,先得會盤腿,坐到炕上要穩盤似海、四平八穩的。特別是女人們,從小就得學會盤腿坐,要不以後到了婆婆家,一看你外坐相,就沒教養。尤其是吃飯的時候,那會兒,吃飯、睡覺都在炕上。到時,小桌子往炕上一放,人家都是盤腳彎腿的在那坐著了,就你是長擩彎腿的,能怪不好看。知道的了不說甚,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怪“別(biè)國的”(不普通的意思)咧!

五臺家的炕


五臺家的炕


這炕有冬暖夏涼的功效,特別是在冬天,燒的炕熱點,就能暖家,可不用生火爐。俗語有“三尺鍋頭,七尺炕”的說法,所以炕又有鍋頭起和後炕裡之分。靠近灶火的部分,因燒火做飯時離得火焰近,所以熱得快,加熱時間長,所以最暖和。冬天,外面寒冷,一般人都有寒氣,特別娃娃們好肚疼,這時候你回老家,到熱乎乎的鍋頭起躺上一會兒,再叫捏波或者是捏娘娘給你在肚上“婆娑”一會兒,放上幾怪屁,上下一下就通塌了。這上下一通塌,身體就舒服了。這個家鄉俗稱“拉寒氣”。而後炕裡就稍微涼點了。要是遇上燒煨、蒸饃饃等做飯時間長的時候,那鍋頭起那個熱呀!根本不能睡。有句歇後語:“五臺家的炕―翻過折過得燙”。(這實際上是外地人這樣說了,五臺家是說窯頭家的炕了,窯頭家碳多)。後來人們為緩解後炕裡的涼,就在炕中間生個小灶火,炕涼了,從這打開擩點柴火進去,炕就熱了。再後來有了火爐,就把火爐的煙囪從這走,通到炕裡,叫過炕爐子,與灶火功效一樣。既能做飯,又能燒炕取暖,一舉兩得。為了使炕能熱,人們也是想各種辦法,在炕洞子裡,這堵一塊磚,那堵一塊磚,要是不熱就得自己想辦法,掏狗窩或者是掏炕洞。總之都不是好營生。還有外抓柴按火時,坐到灶火圪嶗裡草撇子上,怎麼注意都會蹭兩手灰。

五臺家的炕


五臺家的炕


再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風箱變成了吹風機,拉韛杆的聲音也幾乎聽不到了。緊接著,灶火也遠離了我們,被天然氣、電磁灶取代,就連炕沿邊裡掃炕的那個上古神器“笤帚疙瘩”也變成塑料的了,但唯有那股子對炕的情結卻始終未變。

五臺家的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