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讀者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需明白一點:華服不是漢服,華服是指中國傳統民族服飾,它是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族)民族文化為基礎,自然演化之後形成的服飾。簡而言之,你可以將華服稱為國服,它包含漢服,且以漢服為核心,但它不只有漢服,其他少數民族服飾也屬於華服。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又稱中國。然何為華夏,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謂之為華。《唐律名例疏議釋義》中說“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華服,取自華夏之服,是華夏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起源

《周易·繫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華服的誕生與華夏文明休慼與共,往往一種文明的誕生與人們的生活相關,比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等,都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所用的工具而命名。華服更是整個華夏的象徵。

到周朝時,華夏民族的服章被蘊含“禮”的含義,人們往往會直接用衣冠代指文明。《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正是古代人們將華夏服飾視為文明的體現,中國才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發展

殷商時期,冠服制度初步建立,直到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 。“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重新制定了衣冠制度,當然也是建立在商周文化的基礎上。一直到漢朝,漢服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它是華夏民族的體現,是漢族區分於其他民族的獨特存在,亦是大漢王朝文明和威儀的象徵。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此時的華服被稱為漢服,而關於“漢服”最早的記錄於《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

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族的文化象徵。

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可惜在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清朝政府在攻佔江南時下達“剃髮易服令”,嚴令內明確表示要譭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

綿延了4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復興

雖說漢服在清朝政府的嚴令中消失了,可是漢族文化一直在傳承。

21世紀初,中國國力強大,人們覺得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一些人通過考據對漢服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歷代服飾

西漢時的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西漢時女子的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勞動時,上身則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華服,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

漢族女子的髮飾則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服飾仍然承襲了秦漢時期的風格,卻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而到了唐朝,服飾更加細分,有法服和常服之分。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著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影視劇中的唐代女子服飾基本屬於中唐時期,衣帶飄飄,給人以飄若驚鴻,婉若游龍之感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宋代的服飾由於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與唐朝華麗的服飾截然不同。

此時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女子的襦裙較為窄些,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從服飾的改變上也可看出宋代的風氣沒有唐朝那麼開放,奢靡之風有所改善。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元朝時期,因蒙古族服飾對其的影響,服飾顏色較為華麗,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

明朝建立之初,為了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

明朝時期的服飾大多為棉布,款式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的樣式,而且品種十分豐富。朱元璋還親自制定了兩種帷帽,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帶你走進華服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服作為一種優秀文化,一直傳承不斷。《論語》中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無論朝代如何變化,禮未變,服章未變。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飄,傳承中華之美。在漫長的光陰裡,華服所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我們對於美的嚮往與改變,對於生活方式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