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感受一下春分的古典“打開方式”

明天就是春分了,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四個節氣。“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曆書中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那麼,春分的古典打開方式是什麼樣呢?帝王之家春分祭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而民間則忙放紙鳶、簪花喝酒,想來還是古人更懂生活的韻味。如詩兩首,意味悠長。

放紙鳶

東漢以後,隨著紙張的普及,文獻記載中,“木鳶”漸少,而“紙鳶”增多,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風箏。在唐代,出現了“風箏”這一詞語,不過那個時候的“風箏”用來指“風鐸”,是一種風鈴,風一吹,響聲如箏。李白《登瓦官閣》曰:“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其中說的“風箏”就是“風鐸”。

那麼,什麼時候人們開始用“風箏”來稱呼“紙鳶”呢?大約是到了五代時期,明陳沂《詢芻錄·風箏》曰:“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放風箏成為了娛樂項目,也是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清高鼎《村居》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來,感受一下春分的古典“打開方式”

簪花

五代前蜀詞人韋莊的詞句:“春日遊,杏花落滿頭!”生動地勾描出春遊時節,一個滿頭杏花的花季少女在杏樹林裡、芳草地上,遠眺陌上,尋找意中人的熱切心情。據張薇介紹,簪花,是指將花朵插戴在髮髻或冠帽上的一種裝飾方式。

作為一種民俗現象,早在漢代簪花就已經出現,到了唐宋日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凡宮中隆重喜慶活動,參與者都要頭上簪花,大概是為了烘托喜慶氣氛。

來,感受一下春分的古典“打開方式”

植樹

古代雖沒有植樹節,但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清代宋琬《春日田家》詩寫道:“野田黃雀自為群,山叟相過話舊聞。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寫明瞭春分時節古人植樹的情景。清代山西的《文水縣誌》也記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可見古人在春分時植樹,與我們今天的植樹節設置是相吻合的。

來,感受一下春分的古典“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