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香港,澳門,臺灣這些地方會有一些古怪的姓?

你的話我就去找你了


中國 奇書 秘書《山海經》:“閩在海中”。

早在先秦時期,閩族、閩越族已經陸續移居臺灣 ,成為臺灣島的先民。 臺灣 與福建不可分割

澳門 英文名、葡萄牙名字 都是來自 媽祖。

閩指的是 浙江 寧海縣及其以南、福建全部、廣東潮汕、揭陽、汕尾東部地區, 江西東北部分、可能包括臺灣島

越國國王 ,越王 無彊 戰敗 南退 福建 前355—前333

經過多年考察 ,閩越國 實際建立時間 在 :西元前355 年------ 前110年左右

臺灣 超過 一半的人信奉媽祖,臺灣 媽祖廟800多座。媽祖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福建莆田人

最信奉媽祖的是福建 莆田

宋代 澎湖 隸屬 福建 泉州 晉江縣管轄,到達香港的最早 的福建人 是福建莆田人,那時在南宋 ,某些莆田林姓乘船 手捧媽祖像 抵達香港地區 ,

由於福建與臺灣地理位置毗鄰和關係密切及歷時逾五百年的閩臺同省合治制度,形成臺灣漢族移民以福建人居多的狀態。福建漢族人移居臺灣始於宋代初期的福建莆田,莆田古代海運業、遠洋貿易發達,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地少人多,迫使多數莆田人背井離鄉移民外地,在北宋朝初期時就有很多莆田人遷徙到臺灣,南宋末期,元朝後期亦思法杭兵亂,

明朝中後期的殘酷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很多莆田人通過臺灣海峽遷徙到臺灣,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人地矛盾非常嚴重和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

亂。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臺灣,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在臺灣,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興

化”,這表明在今日的臺灣,也有大量興化方言的蹤跡,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當地話同化了。

祖籍莆田的的臺灣同胞最少佔臺灣人總數的30%以上,還有部分莆田人是遷徙到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遷徙到臺灣,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記認為是泉州人或漳州

人,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他們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貫是泉州或漳州,但他們的更早祖籍是莆田。

明末時,福建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福建數千人到臺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臺灣定居。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治臺

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臺灣。來臺漢人多出身漳州莆田和泉州。

崇禎元年(1628年),福建饑荒,鄭芝龍在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支持下,招徠福建沿海災區饑民數萬人移民臺灣墾殖。這是第一次有組織的福建向臺灣大移民。南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氏軍隊及眷屬約3萬多人,當時除命各軍分區屯墾外,還大力招徠因清廷“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大陸沿海民眾,

“不願內徙者數十萬人東渡,以實臺地”,主體仍是福建沿海各縣居民。清代是福建民眾通過臺灣海峽移居臺灣的重要時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

兵收復臺灣,全國政治統一, 自康、雍

始,至乾、嘉年間,福建民眾相繼赴臺,導致臺灣由南到北、由西向東的墾殖運動全面展開。清代,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佈渡臺禁令,設下條件人民渡臺,清朝官

府有登記的官渡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從泉州渡船,還有大量莆田人直接從莆田到臺灣,有登記的人數只佔莆田人渡臺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臺

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臺。尤其清政府於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開放有登記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從泉州渡船,臺灣鹿港與泉州石獅蚶江港對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開放有登記的福州人只能從福州渡船,

淡水八里岔與蚶江及福州五虎門通航,推動了移民潮的高漲,有登記的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港渡臺。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全臺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94.5

萬人。光緒元年(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禎的開禁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歷時200多年對臺灣實行半封鎖的政策宣告結束。為了更好地組織墾殖,

清政府在廈門、福州、汕頭、香港等東南沿海各設招墾局,免費運送移民渡臺,這樣移居臺灣的福建等地人民又有增加。至1895年全臺人口已達370多萬。日

本佔領臺灣後,有些在臺移民又返回內地。

澳門 英文名、葡萄牙名字 都是來自 媽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