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净亏损32个亿!恒大造车还能继续“豪横”吗?

在“沉寂”了近4个月后,恒大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

3月22日晚间,恒大健康产业集团(下称“恒大健康”)发布盈利预警公告,预计公司2019年净亏损达49亿元,相比2018年净亏损14亿元进一步扩大。

恒大健康表示,公司亏损主要是由于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还处于投入阶段,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恒大健康预计,公司在2019年产生20亿元净亏损,新能源汽车业务净亏损32亿元,其健康管理业务于同期预计净盈利约为3亿元。

一年净亏损32个亿!恒大造车还能继续“豪横”吗?

恒大的造车之路始于2018年6月。当时,恒大健康宣布以67.46亿港元收购香港时颖公司100%股份,间接获得Smart King公司45%的股权,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正式入主贾跃亭的Faraday Future(下称FF)。但短短三个多月后,恒大健康与贾跃亭就起了分歧,结束了蜜月期。

在与FF闹翻之后,恒大并没有停止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步伐,而是以“买买买”姿态快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据统计,恒大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的投资已经超过3000亿元,陆续将NEVS、卡耐新能源、泰特机电等公司的控股权收入囊中,构建了自己的整车研发能力,并且迅速敲定广州和沈阳两大千亿元级生产基地,以及收购的天津30万辆产能基地,还有上海规划的10万辆产能工厂,完成国内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布局。此外,恒大去年抛出重金向全球公开招聘8000名新能源汽车产业世界顶级专家和技术精英,而直接粗暴的恒驰汽车广告也再次为恒大新能源的“豪横”加码。

通过密集的资本投入,迅速实现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整合到位,这是恒大呈现给外界的造车路径。去年底,中国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明确将恒大新能源的造车战略总结概括为"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并表示要“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买了”。

一年净亏损32个亿!恒大造车还能继续“豪横”吗?

恒大创始人许家印

恒大健康一年前表示,恒大计划在2022年前实现50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逐步实现量产,力争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为实现这个目标,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三年投资预算是450亿元,其中2019年投资200亿元、2020年投资150亿元、2021年投资100亿元。同时还将与顶级跑车品牌科尼塞克合作,计划年产1000辆超级跑车。

然而,不惜成本的开局过后,恒大交出造车投资第一年的成绩单,却让人有些不忍直视:亏损32亿元,而这个亏损仅仅是个开头,参考竞争对手的状态,以及许家印一手规划的造车战略,恒大造车的亏损很可能是个无底洞,亏损的未来之路还非常漫长。

一方面,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新能源汽车更需要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蔚来2016年亏损25.73亿元,之后几年亏损额度逐年攀升,2019年亏损高达109.62亿元;特斯拉自从2003年以来,连续16年亏损,累计亏损额度超过350亿元。另一方面,许家印大手笔“买买买”的造车战略,需要天量资金,更让恒大造车的资金链承压。

那么,在国家补贴退坡、新能源市场连连下跌、亏损无底洞的情况下,恒大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到底值得不值得?新能源汽车业务到底能不能承担起助力恒大万亿市值的重担?恒大跨界造车一直以来并非都是美誉,地产大佬许家印的汽车梦一路以来都伴随着质疑。

有观点认为,房企跨界造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在于拿地。通过造车拿地一方面可以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拿地难、拿地价格高的问题。

汽车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对地方政府而言,也希望借此拉动当地实体经济和就业发展。而汽车产业的落地也必须有土地、资金的支持,企业发展造车时也有了争取资源的优势,尤其对于本身就有融资实力的企业而言。

恒大总裁夏海钧曾经就表示,恒大汽车跟地方政府谈判时,预估建厂有亏损,会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住宅用地。这一表述,似乎更加坐实了恒大通过汽车产业拿地的企图。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只要拿了地,并且用心造车,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结语

前期动静闹得再大,没有实际产品落地,来交给消费者和市场去验证,也属无稽之谈。

据了解,恒大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恒驰的首款新车——“恒驰1”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亮相,于2021年实现量产。

届时,有关恒大汽车的一切讨论都将会有一个更为具象的展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