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讓帥”,這個觀點說法成立嗎?

關於粟裕“兩讓司令”、“一讓元帥”的說法,不少人寫文章持有此觀點。帥克認為,“兩讓司令”有史有據毫無問題,但“一讓元帥”說法值得商榷。

粟裕“讓帥”,這個觀點說法成立嗎?

粟裕“兩讓司令”,第一次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成立華中軍區時,讓司令於張鼎丞,已有公開的數封電報做支撐。透過電報內容,可以清楚地瞭解粟裕為什麼讓司令,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堅持讓司令於張鼎丞。第二次於1948年5月城南莊會議時,讓司令於陳毅。當毛澤東當面向粟裕提出“華野準備由他來搞”時,粟裕表示“華野離不開陳(毅)軍長”。最終,毛澤東雖同意粟裕意見,但又讓粟裕任華野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到中原野戰軍工作。關於“二讓司令”,粟裕在其戰爭回憶錄當中說得比較詳盡,邏輯合理,軍史界對此也有高度共識。

關於“一讓元帥”提法,之所以值得商榷,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缺乏公開的檔案材料支撐。

授銜工作啟動於1953年前後,至少從現在公佈的檔案材料看,粟裕授予元帥軍銜的提案、文字及官方記載都未見到。1954年9月,新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從組成人選看,除毛澤東、鄧小平外,另外10人正好就是後來的十大元帥,連排序都是一致的。1955年1月以彭德懷和羅榮桓的名義呈給中央的上將以上授銜人員名單中,授予元帥的提案也是“現任軍委委員”。在這份提案裡,粟裕是第一大將。

粟裕“讓帥”,這個觀點說法成立嗎?

第二,缺乏粟裕本人回憶支撐。

“讓帥”對於粟裕本人來說,絕對是件大事。如果確有此事,他也應向當年“二讓司令”時那樣,在其回憶錄當中有所提及。而無論是粟裕的回憶錄,還是官方出版的《粟裕傳》,以及《粟裕年譜》,都沒有提過此事。這絕不會是簡單的遺漏問題。粟裕當時已是副總長、總長,一般來講,他參加的活動、會議,包括與哪些領導人見面等,都會有明確的記錄、記載。如有特別的事項,他也應該向工作人員等交待。因此,即沒文字材料支撐,又沒有領導人親口向粟裕提出準備授他元帥之事,也沒有第三方向粟裕通報授他元帥,何來“讓帥”之說呢?

第三,如果準備授帥,即使想“讓”也不是輕易“讓得掉”的。

元帥和大將,屬於黨和國家領導人待遇。評定這樣高級別軍銜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從目前公開的檔案資料看,讓銜的那些人,僅有徐立清的讓銜獲批准。其他的都沒有獲准。包括元帥層面,羅榮桓曾正式寫信“讓帥”、葉劍英曾提出“自己最多擺在大將的軍銜上”。大將層面,許光達曾正式寫信“讓大將銜”、徐海東曾口頭表示讓銜。但這些個讓銜,包括許光達反覆讓銜,中央都未批准。透過這幾個讓銜事例,可以說明,大將以上軍銜的評定,是軍隊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一旦中央評定,不是說“讓”就能輕易“讓得掉”的。其他的人“讓帥”、“讓大將”都沒批,怎麼就粟裕“一讓”就批了呢,這顯然也不太成立。

第四,粟裕作為候補中央委員,被授為元帥似也不符合常理。

元帥是最高級別軍銜,政治上要求非常高。元帥的政治待遇至少相當於“副國級”。而1955年授銜時,粟裕只是中央候補委員。從這點上推斷,一個候補中央委員被授予元帥軍銜,也不符合一般的常理要求。

儘管粟裕“讓帥”之說值得商榷,不太成立,但他的“兩讓司令”足以表明,粟裕是真正的共產黨人,是真正的看淡名利之人。他不在乎這些名利,只在乎國防和軍隊建設,只在乎備戰打仗。因此,慎提粟裕“讓帥”,應該更符合粟裕的性格和心理。

粟裕“讓帥”,這個觀點說法成立嗎?

主要參考文獻:《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傳》《粟裕年譜》《軍檔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