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好水泡茶,乾隆親自搞“科研”,古人真是拼了!

鄭板橋(鄭燮)曾為揚州青蓮齋寫過一副對聯:“從來名仕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自中唐“茶道大行”以後,擇水、論水、評水便一直是茶人圈中一個熱門話題,也是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為了有好水泡茶,古人真是太拼了!

乾隆皇帝堪稱“水質科學學術帶頭人”

清代乾隆皇帝對茶的痴迷不次於宋徽宗,對沏茶用水也特別講究。他認為“荷露”(荷葉上的露水)是最理想的品茶用水,還為之寫過詩:

“物皆承沆瀣,於荷受獨湧。盆盎收有餘,缾罍罄無恐。輕勝第一泉。”


為了有好水泡茶,乾隆親自搞“科研”,古人真是拼了!

乾隆皇帝晚年像

乾隆皇帝十分具有鑽研精神,他自創了一個檢驗水質的方法,用水的輕重來界定水質的優劣。他命人打造了一個銀鬥,又從各地名泉取來水樣,量取一斗水稱重,以分量輕者為佳。

通過這種方法,他將京西玉泉山的水定為第一,將鎮江的中泠泉水定列在第二,將無錫的惠山泉水和浙江杭州的虎跑泉水並列第三。乾隆還專門寫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

“則凡出於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

乾隆皇帝為了追求好的水質,還別出心裁發明了“以水洗水”的淨水方法。他每次出巡,都要帶著玉泉山的水,經過車船的顛簸,有時候水看上去就會有些渾濁。這時,他就命人打來當地名泉的水混入玉泉山水攪拌,放置沉澱後舀取上層的水來烹茶——他認為玉泉山的水輕,所以會浮在上層。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簡直也能算是“水質科學學術帶頭人”了。

要說古代有“科研精神”的茶人,可絕不止乾隆爺一個人。

為了獲取好水,古人發明了很多澄水、養水的方法。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

“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

此外,人們為了求得好水,還想出過各種各樣的妙招:有收“朝露之水”“初雪之水”的,有集“無根之水”(未落地的雨水),甚至還有人去收集梅花花瓣上的積雪,文學作品對此多有描述。

古代茶人為什麼對水這麼講究呢?


古代茶人為什麼對水這麼重視?因為他們相信要喝好茶必先有好水!

明代熊明遇在《羅芥茶記》中說:

“烹茶,水之功居大。”

明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說:

“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明代田藝衡在《煮茶小品》中說:

“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佳弗佳也。”

綜合這三個人的看法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如果用好水泡茶,水能為茶加分,不十分好的茶也能泡出一壺好茶;反之,用較次的水泡好茶,會使好茶變得平庸。

評水成為茶事活動的重要內容,其源頭大約要追溯到唐代陸羽所著《茶經》。

陸羽《茶經》定千年基調

茶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茶人不知陸羽,如同佛子不知釋迦牟尼,道者不知老莊,美國人不知華盛頓,法國人不知拿破崙。


為了有好水泡茶,乾隆親自搞“科研”,古人真是拼了!

陸羽烹茶圖 明 趙原


相傳“茶聖”陸羽專門撰有《水品》一書,不過已經散失了。不過他在《茶經》中對如何選水、什麼水是好水還是有較為明確的論述: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陸羽沒有提煉出一個明確標準,總的來看他認為“活水”(瀑布激流之水除外)好於“死水”。陸羽為評水定了基調,他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要取離人遠的、井水則是選擇人們汲取多的,被很多後世茶人奉為圭臬。後代茶人經過不斷探索總結,最終基本就好水的標準達成了共識,好水必須滿足清、活、輕、甘、冽(清冷)等條件。

民間有很多關於陸羽辨水的故事,說他不僅可以分辨一桶水是從江心打來的還是從江岸邊打來的,還能分辨江河上游的水和下游的水。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相傳王安石曾託蘇軾返鄉回來時帶一甕瞿塘峽的水給他,誰知船過三峽,蘇軾只顧欣賞大江東去,船至下峽時才記起王安石所託之事,只得汲一甕下峽之水充之。王安石竟然一嘗就知是下峽之水,讓蘇軾驚掉了下巴。這些事雖然近乎離奇,但無不體現了古人對水的重視。

《煎茶水記》推出“全國水質排行榜”

晚唐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載,劉伯芻善於品水鑑茶,他搞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天下水質排行榜”:

“揚子江南零水(即中泠泉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為了有好水泡茶,乾隆親自搞“科研”,古人真是拼了!

隨著地質變遷,中泠泉已經不在江心了


為什麼中泠泉水在古代備受茶人推崇?這應該與其泉眼在波濤洶湧的長江中,取水異常困難有關係。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大抵難得的東西如雪蓮、蟲草、犀角、象牙之類,都被認為價值高。《金山志》記載:

“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當波濤最險處。”

古代茶人需要在特定的時間乘船到江中泉眼之上,用銅瓶或者銅葫蘆之類的容器垂入泉眼石窟之中,方能汲取到純正的中泠泉水。

排行第二的無錫惠山寺泉水名頭也不小,在北宋徽宗朝被列為貢品,由專人長途運往東京汴梁供皇家享用。

時光荏苒,千年易過。到了現代,人們對什麼是好水提出了全新的標準:首先是透明度好,無異味;其次是酸鹼度接近中性,水的pH值介於6.0~7.0,則泡出的茶湯明亮;再次是水的硬度應低於25度,否則泡出的茶湯會渾濁;最後是重金屬和微生物指標必須符合飲用水的衛生標準。

雖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人評水的方法、標準也許存在很多問題,其結論也未必合理,但他們對茶道、對生活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卻值得我們推崇與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