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1. 公元前202年,劉邦提前攻入咸陽。進入關中後,劉邦為了得到關中王的桂冠,竟然派重兵封堵函谷關,目的是為了阻止項羽進入關中。但是劉邦的這個做法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項羽得知此事後大怒。於是決定第二天採取軍事行動,攻打劉邦,武力解決劉邦問題。然而這一消息卻被項伯連夜帶給了劉邦,於是劉邦使出渾身解數來說服項伯,讓項羽取消第二天的軍事行動。雖然項羽取消了第二天的軍事行動,但是第二天劉邦還是要去鴻門去見項羽。這就是著名典故"鴻門宴"產生的歷史背景。


#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2.第二天一早,劉邦就帶著100個隨從來到鴻門拜見項羽,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劉邦和項羽見面以後劉邦講了一段話: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願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今將軍與臣有郤。

這句"鴻門說辭"可以分三層來講:

第一層意思:劉邦說我和您一塊兒攻打秦國,將軍您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這段話其實劉邦說得非常巧妙,劉邦這段話是在強調咱們倆有共同的敵人,咱們倆是並肩作戰,咱們倆是戰友。如果項羽當時清醒他會明白,以前的確是戰友,如今秦軍被破,自己最大的敵人應該是劉邦。可是項羽的政治覺悟達不到那個境界。

第二層意思:我沒有想到我先將軍您先入關破秦,又在關中見到將軍。這句話強調的是"我沒有想到我先入關",言外之意就是:一定是大王你先入關(其實劉邦非常想第一個入關,當年懷王之約:誰先入關中稱關中王,他非常想當這個關中王,因為他當時都想越過南陽郡直插武關。)這句話劉邦是在奉迎並安撫項羽受傷的心靈(用我們現在的理解就是喝點心靈雞湯)。"我沒有想到我先入關",言外之意我還是先入關了。劉邦是在提醒項羽根據"懷王之約"我應該做關中王,劉邦一方面恭維項羽,一方面想拿"懷王之約"壓制項羽。

第三層意思:如今有小人在挑撥離間,讓咱倆產生矛盾、產生隔閡。這句話說得真是居心叵測,劉項兩家的矛盾是歷史發展必然的結果,根本不需要挑撥離間。劉邦的高明就是把歷史的必然性,說成歷史的偶然性,化必然為偶然。項羽想滅了他,可是到劉邦嘴裡一說變得這麼簡單。從"鴻門說辭"可以得出一個現實生活中非常實用的簡單道理:語言的表達是人生重要的一個本領,你做的再好不如會說的。

項羽聽完劉邦的陳訴後說了這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之言,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記·項羽本紀》。用現代的意思就是: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對待你那。項羽一句話把曹無傷給賣了,賣的還是如此徹底。他這樣賣曹無傷是為自己開脫,為自己洗刷。這說明項羽自己感到自己很理虧,很心虛,對不起自己的哥們,所以拿曹無傷來解脫自己。劉邦的一番謊言竟然讓項羽感到對不起說謊的劉邦,就把劉邦留下來吃飯,這頓飯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3.一提起鴻門宴,大家都會想到酒無好酒,飯無好飯,處處陷阱,步步殺機。但是項羽的確沒有殺劉邦之心,主要策劃者是范增。范增之所以要殺劉邦是因為他覺得劉邦太可怕了:他能在大戰前夜先把項羽針對他的軍事行動給擺平;第二天一見面他能把項羽忽悠住;他又能夠讓項羽自己把曹無傷說出來。這番話把項羽說的找不到北了,故范增想借住這次機會除掉劉邦。具體步驟分兩次:

第一:范增拿一個環形的玦(圓形玉器但有一個缺口),時不時地對著項羽舉這個玦,是讓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第二:范增認為此招不靈,就出去找了項莊。范增告訴項莊,讓他藉著舞劍的機會把劉邦殺掉。提到項莊,大家會想到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帶著佩劍就進去了,裡面坐著幾個人。項王面向東面坐著,范增面向南面坐著,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坐,估計旁邊還有個項伯。項莊對項王說:"大王飲酒,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項伯為什麼會保護劉邦,因為他們是親家。


#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鴻門宴在場總共六個人,項羽肯定不知道項莊要殺劉邦,因為他之前說過這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之言,不然,籍何以至此。要知道肯定不會讓項莊舞劍。那范增和項莊肯定知道,因為他們一個是策劃者,一個是執行者。劉邦自己肯定知道,他是被刺殺的對象,他心裡倍兒清楚非常明白。項伯也明白,要不然不會"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張良也明白,張良洞若觀火。他看到情況緊急出來趕緊讓樊噲來解圍,"樊噲闖帳"緩解了鴻門宴的危機,化解了劉邦面臨的兇險。六個人在場,五個人知道,所以說"鴻門宴"其實就是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漢高祖劉邦


#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西楚霸王項羽


#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張良


# 鴻門宴#五個明白人陪一個糊塗人喝了一場酒

軍師範增


4.劉邦看場面有些緩解,借去洗手間的機會安排逃跑的計劃:"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一步:商議辭行。就問樊噲。樊噲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做大事不要顧忌細節,行大禮不要注重小禮,人家今天是道和砧板,我們是之間的魚肉任人宰割,告什麼辭啊。)

第二部:安排善後。留張良善後,讓張良別進去太早。《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度我至軍中,軍乃入。(你估計我騎著馬到軍中了你再進去和項羽告別)

5.劉邦在逃跑的時候還有安排:

第一:一百多個隨從統統不要,根本就沒有通知。

第二:四員大將帶走,但不能騎馬。只有劉邦騎馬,這樣走起來動靜小,免得驚動范增。說明劉邦考慮的非常細。

張良估計劉邦到軍中了,他才進去見項羽說:"沛公不勝酒力,怕大王責備,已回軍中。"此時項羽還懵懵懂懂問: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說明項羽不是一般的糊塗。

張良把劉邦給他的白壁獻給項羽,一對玉斗獻給范增將軍,范增接過玉斗往地上一放,拔出佩劍把玉斗擊碎。氣呼呼地說了一番話:豎子不足為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就這樣鴻門宴結束了,鴻門宴的最後有一句話是: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

總結劉邦鴻門宴脫險原因:

第一:鴻門說辭,解除了項羽的思想武裝。

第二:項伯的幫忙讓項莊無法擊殺劉邦。

第三:樊噲的闖帳轉移了整個鴻門宴的視線。

第四:劉邦的逃席避免了節外生枝。

第五:項羽的糊塗讓他輕縱對手,為自己埋下了被滅亡的禍根。(項羽還沒有意識到劉邦就是他最大的敵人,項羽選擇的是霸業,不是帝業,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