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葉公好龍》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軒軒最喜歡的朋友是苗


"葉公好龍"這則寓言,出自漢宣帝時期的學者劉向。寓言的指向也很明確,指責的是,400多年前葉公未能善待孔子,在關健時刻不作為,沒能擔當歷史使命。

公元前489年,孔子攜眾弟子周遊至楚境,遭遇陳蔡之厄。隨行弟子中,包括後世評定的儒家五聖中的顏子,曾子,以及儒商鼻祖端木子貢,聖賢畢至,卻蒙受奇恥大辱,後世有的學者,比如劉向,認為:葉公子高,是陳蔡之厄的罪魁禍首。

首先,葉公是孔子受難地的行政長官。公元前489年,楚軍攻下新蔡,沈邱後,交予葉公代管,繼續東進城父(亳州),商丘,尋求與撤退的吳軍主力決戰。陳蔡之間的地盤,歸葉公管轄。

其次,要不是葉公,孔子一行也許不會有此行程,也就不該有陳蔡之厄。葉公此前曾與孔子會晤,對孔子之學推崇備至,並積極向楚昭王推薦。於是昭王口詔,封孔子社地700裡(裡為戶藉單位,約一萬七千戶),並邀請會晤。孔子一行是應約而來。

昭王當時帶兵親征,中軍駐城父(亳州),孔子當時困在陳國宛丘(淮陽),兩地直線距離約百餘里,宛丘到城父中間的位置,即陳蔡之間,沈蔡之地。

孔子一行赴約,在陳蔡之間,卻經歷了詭異的歷史場景。

陳蔡之間剛剛經歷政權更迭,戰亂還沒徹底平息,不僅有楚吳宋蔡四國的駐軍拉鋸,還有大量難民流寇土匪。說好來接應護送的楚軍並沒來,孔子一行被不明身份的暴徒圍困,飢寒交迫,生死一線。

過了七天,子貢冒死求救,楚軍才來接應,同時宣稱原定與楚昭王的會晤取消,封孔子的一萬七百戶,也不了了之。

劉向自然的認為,就是因為你葉公好龍,對孔子推崇倍至,感化了孔子這個真龍(春秋時期龍還不是皇族專利) ,才去赴約。可是你葉公倒好,關健時刻掉鏈子,不知所蹤,差點害死儒家三聖,十餘大賢,這是個巨大的歷史責任,你不背該誰背!

葉公好龍,寓言的每一字,都與此事絲絲入扣。

順便說一下,葉公當時在楚國的地位,除了楚昭王的幾個受重用的弟弟,他算得上第一權臣,何況作為代管沈蔡的長官,手裡也有資源和兵權,完全有能力保護孔子一行,可他什麼都沒做。

而這件事的歷史真相,現在來看,其實很簡單:楚昭王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重病,將死,已是彌留之際。

此時楚國最大的事情,是封鎖消息,迎立新君。查下史料,就會發現,封鎖消息,迎立新君的過程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分秒必爭。

楚國此時的臨時國都是載郢,距離城父好幾百裡,途中每個道口都要封鎖。新君的人選,也經歷了四次變化,顯示了昭王的格局和王室成員的團結與大義。

而且楚軍正與當時列國軍力第一的吳軍交戰,稍有不慎或走漏風聲,就可能全軍覆沒,有滅國風險。

而且十五年前,正是吳國伍子胥和孫武,攻其不慎,率軍奇襲,拔取郢都,差點滅了楚國,導致楚昭王逃亡十五年,在途中奇蹟完成楚國中興,展開絕地反擊,目前已重創吳軍。若非昭王突然病倒彌留,可能一雪前恥,直至滅吳。

此時不僅昭王見不了孔子,葉公作為勤王的當地長官,也必在昭王左右,分身乏術。

還有一種說法,葉公被秘派出使齊國,遊說齊國出兵牽制吳國大軍,這樣吳軍腹背受敵,必然撤軍,後來果然湊效。而公元前489年,齊國景公剛薨,屍骨未寒,田氏為相,藉此役掌兵權,不久(好象8年後)弒君篡國。

回到陳蔡之厄的話題。

楚昭王算得上雄才大略,中興之主,他封孔子,邀請孔子會晤,絕非戲言。縱觀他一生的經歷和所作所為,考察前前後後的歷史細節,可以斷定,若非意外,昭王不會失信。《孔子家語》裡的揣測,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這是場大誤會。

葉公也算得上君子賢臣,仁厚謙恭,且能力出眾,不是沒有擔當的庸人,他對孔子的推崇,是真心誠意的。

然而,節骨眼上,歷史老人家,搞了個惡作劇。

葉公背鍋,事出有因。

楚失三聖,天下戰國。

如今讀到葉公好龍,難免唏噓不已!


杜新治


《葉公好龍》的寓言,講述了葉公逢人便說自己特別喜歡龍,龍多麼神氣,又多麼吉祥。所以在幫葉公裝修房子時,工匠到處都給他雕刻上龍的圖案。他穿的衣服上也都雕飾著龍的圖像。葉公喜龍的消息傳到了天上真龍的耳中。真龍暗自竊喜,沒想到人間還有如此喜歡我的人。一日他暗訪葉公,葉公聽見聲響,一看一條真龍正瞪著銅鈴般的眼睛在看著自己,嚇得渾身發抖落荒而逃。整篇寓言無不諷刺了葉公對龍的盲目祟拜,不切實際、表裡不一的虛偽和做作。寓言告訴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誇張,不張揚,成熟穩重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曦陽Zzz


的故事中,有個叫葉公的人,總是向人吹噓自己如何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甚至連衣服上的帶鉤、酒壺、酒杯上也刻著栩栩如生的龍。漸漸的,葉公極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裡,真龍很是感動: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我一定要下去看看他。真龍專程來到葉公家裡,葉公聽到聲音走出一看,頓時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地走了。原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的人。葉公好龍的啟示:做人做事一定要務實,誠懇誠信,切莫表裡不一,最後貽笑大方。



吳淮


讀音:【yè gōng hào lóng】

釋義: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造句:

1、“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但實際上並不真正愛好。或者假裝愛好,實際懼怕。

2、很多經銷商清楚自己必須加強學習,但在現實中,經銷商組織卻普遍存在學習心態不正的情況,難免有“葉公好龍”的嫌疑。

3、我們再不要重犯葉公好龍的錯誤了。

4、他學習語文就是葉公好龍,只在嘴上說說,並不真的喜歡.

5、喜愛一件事不能只是葉公好龍,要真正付出自己的汗水與努力。

6、曾參殺人,積非成是;葉公好龍,似是而非。

7、現實生活中葉公好龍式的人屢見不鮮。


如小七般


謝謝題主。來說說我的理解。

首先,它諷刺的是一種虛情假意的人,虛偽的、表裡不一的人

對龍的喜歡在表面上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牆上畫著龍,門窗上雕刻著龍,酒杯子、飯碗都雕刻著龍,甚至衣服的帶鉤上都裝飾著龍,但是,當真的龍來了,卻嚇得大驚失色,屁滾尿流,唯恐藏之不及。這是喜歡嗎?否也,只是裝裝而已,虛情假意,名不副實,表裡不一,虛偽做作罷了。

其次,它諷刺的是那些只會耍嘴皮子,不幹實事的人

整天喜歡龍,卻不去了解龍,認識龍,卻不務實、只務虛,耍耍嘴皮子,吹吹牛,唱唱高調,不切實際。從這意義上啟迪我們,應該要實事求是,並把它作為一種好的思想、好的作風,把理論上說的東西和實際結合起來,踏踏實實做點事情。

其三,它告訴我們真喜歡什麼就必須瞭解什麼,不能把喜歡建立在虛構上

葉公或許真的是喜歡龍。從他的表現來看,屋裡到處都是龍的影子,那麼如果不喜歡,他也不會費盡心思做這些。問題在於,葉公他是不是真正瞭解龍,如果他對龍的長相、心理都有充分的瞭解的話,那麼當龍帶來的時候,他還會這麼失魂落魄、大驚失色嗎?顯然不會。所以,要真喜歡,就去認知它,熟悉它,那才是真正的喜歡。

其四,它還告訴我們:距離就是美

我們經常說距離會產生美,其實非常有道理。葉公或許就喜歡的是那個畫在牆上、雕在杯子和碗上的龍,喜歡自己心中想象的那個龍。既然這樣,就一直喜歡下去,就不要去等待那個真龍的到來。真實的龍的到來,反倒損害了自己想象中的美,美被破壞了。所以,美就是一種距離,有時候沒有了距離,兩者距離越近,可能傷害就越大。

這就是我的理解。謝謝題主。


作家劍鋒的園子


這不是單獨的寓言故事,出自劉向的《新序.雜事》。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託僕伕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託而去。”

原文講的是子張去見魯哀公,等了七天魯哀公都不見他,子張就託僕人告訴他,我千里迢迢風餐露宿來到你這裡,不眠不休,是因為聽說你喜歡人才,誰知你是這樣的。

接下來,子張就做了個比喻,講的就是:葉公好龍,無論是衣服還是居室,以及所用的器具上都有龍形的雕刻花紋裝飾。真龍以為如果它現身,葉公會喜歡。誰知道它出現了,卻把葉公嚇的半死,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而是以龍的形象出現的那些雕刻裝飾。

子張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也就是說明有些人他並不是真的喜歡某個事物,真出現在他面前,他反倒會害怕。

後邊還有一句:“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意思就是說,詩經上說,既然你心中那麼喜歡它,什麼時候會忘呢?這句話應該是告訴魯哀公,你如果心中真的喜歡有才能的人,你什麼時候都不會忘記。

現實生活中,我們喜歡一個東西或者一個人或者一個理想,就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確定了真的喜歡再去努力爭取。如果不是真的喜歡就要及時放棄,免得自己以後後悔。


媯中夢


世人皆知葉公喜歡龍,喜歡到什麼程度呢!生活中每一件器物上面都有龍的圖案。但是真正的看到了龍的時候卻怕的要死。

這個故事很諷刺,諷刺了葉公類型的人物,他們只唱高調、卻從不結合實際。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我們要丟掉那種"理論脫離實際"的做法。不管是做人做事一定要腳踏實地,務實。不要總唱著高調,空談一身理想卻從不作為。甚至從不行動。

喜歡一個東西或者一個人,要發自內心、真情、真意。而不是嘴裡跑火車,到了行動的時候,卻退縮。當然葉公好龍這篇文章,到了現代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用到,不僅僅是在生活中,而且在文學作品或者做學問的時候。我們都應該踏踏實實的去做,而不是做做樣子,目的是為了給別人炫耀什麼。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或者學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都應該務實。學習過程中,每當我們遇到難以克服的難點,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為了炫耀,為了攀比而去略懂。只有摸清了這個知識點、認識透了,這樣的喜歡或喜好才是能經得住實踐檢驗的真理。

無論是藝術創作或者是文學創作或者是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我們都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並且堅持下去,堅持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攀比。就只是單純的喜歡熱愛。發自內心的一種狂熱。才能真正做到愛屋及烏。而不似葉公好龍那般。


一憶一


《葉公好龍》如今是一句成語,源自於同名的寓言故事。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葉公好龍”的故事是再熟悉不過了。

人們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一個“結果”。

我們是龍的傳人。

龍,在我們的心裡,至高無上。國人引以為豪和驕傲。

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和看到插圖的時候,笑了很久。

葉公見到“真龍”時,驚恐而逃的眼神和假龍的“無處不在”,以及真龍的“從天而降”……

本應應是個“皆大歡喜”的場景,卻變成了“魂飛魄散”的悲劇。

這結果確實出乎葉公的預料。

也令“神龍”大失所望。

想必驚慌失措的葉公,從此一落千丈的沮喪和後悔吧?

既然如此,何必當初呢?

一個字,假!

葉公並非真的打從心眼兒裡“喜歡龍”,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一種盲目的“執著”,更無法預測它所帶來的後果。

“葉公好龍”只不過是一種盲目地“崇拜”罷了。

是一種流行式的“跟風”行為。

它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另一個故事,一個流傳很久的歐洲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真實故事。

一位音樂家對“貴婦”的“揶揄”,對無知的嘲諷。

一次,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李斯特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私人聚會,席間有位貴婦,感慨道:流行的都是好的。李斯特彬彬有禮地回懟:感冒也流行,好嗎?那位貴婦一時無言以對……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這句話,也成為了“經典”。

它深刻的嘲諷了外表光鮮亮麗,內在的淺薄無知的上流社會的某些權貴人士。

也警醒著後世的人們,流行並不意味著“有文化”、“有內涵”,更談不上“有未來”。

盲目的追隨和崇拜,終究會是一場空的結局!


詩畫同源


《葉公好龍》,是我們小學生課本中的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故事教給你道理的。

葉公對龍的喜愛到了一定程度了,簡直是生活在龍的世界,感動了天上的真龍,真龍還以為他親自來,要親眼看看這個對自己的超級崇拜者呢,不想龍剛從窗戶探頭,葉公嚇得變了顏色。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是言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

其實,《葉公好龍》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光說大話,不辦人事的人也大有人在,我們做人要做到說和做的統一才行。


sddz以書潤心


葉公好龍,意義深刻。

在春秋楚國一個叫葉公的人,他非常喜歡龍,不僅在他家的樑柱、門窗、牆壁上、隨身的寶劍上都刻著龍,甚至連他家的珠寶上也刻著龍.就這樣,葉公喜歡龍的事情漸漸傳開了。

天上的龍知道了這件事,非常高興,連忙下凡,來到葉公家向他道謝,誰知,葉公一見到龍,就象老鼠見到貓一樣,到處亂躲.龍覺得很奇怪,只得掃興而歸.可見葉公並不是真正喜歡龍。

讀了這篇成語故事,我明白了,我們決不能象葉公一樣,表面上說喜歡某人、某物,可是真正面對該人、該物時,卻躲避他,這不是真正喜歡他們。

如果我們把這種思想帶到生活中,久而久之,就不會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我們要做個誠實勇敢、表裡如一的好孩子,要真心對待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這樣才能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

《葉公好龍》這篇成語故事雖然短小,但是從中我知道了怎麼做人、做事,讓我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