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一”幫扶,凸顯政府治理精度

文君

低保戶張伯的雞蛋滯銷,長沙市天心區民政局通過微信群發佈信息,3小時便幫他售賣一空;因買不起智能手機,小君(化名)只能向鄰家孩子“蹭網課”,望城區民政局得知,及時為她送上愛心人士捐贈的手機……(3月 24日 湖南日報)

對特殊困難群體的關照程度,往往體現一個地方的民生溫度、治理精度。無論是疫情防控期間,還是復工復產以及孩子的“線上學習”中,特殊困難群體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和焦點,也是對當地政府的治理能力的一種檢驗。

長沙市建立起財政資金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市、區(縣、市)、鄉鎮(街道)、社區(村)四級聯動的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機制,通過走訪發現問題,再由鄉鎮(街道)、村(社區)採取“三包一”方式進行幫扶,即一名鄉鎮(街道)幹部、一名村(社區)包片幹部、一名組幹部或附近黨員負責聯繫一個家庭或一名對象,結對幫扶,確保特殊困難群體生活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護。

平心而論,特殊困難群體因年齡、家庭及社會關係等方面的弱勢和無助,基本生活和應急需求面臨較大困難,心理防線也更加脆弱,尤其需要社會的關愛。這些人員包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病重殘人員、孤寡老人、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單一的幫扶顯然是不夠的,長沙市採取的“三包一”確實是他們的福音。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三包一”幫扶特殊困難群眾,關鍵是要對特殊困難群眾動真情、真動情,真正沉下身去,廣泛傾聽呼聲、真誠關心疾苦,問特殊困難群眾所盼。幫扶特殊困難群眾,既要求得最大“公約數”,提高公共政策的覆蓋面,最大程度惠及特殊困難群眾,又要關注“小數點”,以“三包一”的幫扶,解決少數人或個別人的特殊困難。面與點兼顧,全面發力與精準幫扶相結合,保證幫扶工作橫到邊縱到底,做深做透做到位。

在“三包一”結對扶貧工作中,必須要把特殊困難群眾當親人,帶著感情去幫扶。依靠各項惠農政策,科技致富信息,因地制宜幫助結對戶出主意、想辦法、制定脫貧計劃,切實負起結對幫扶責任,做到結對幫扶特殊困難群眾不脫貧決不脫鉤,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就能如期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