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發表小論文 是很有益處的


研究生 發表小論文 是很有益處的

每年3月下旬是多數高校開啟研究生學位論文查重和外送盲審的季節,每個學校對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基本學術要求的標準不同。此前很多博文都辯論過研究生畢業獲得學位是否該和發表小論文掛鉤,辯論的很激烈但都有道理。


按照上級部門最新的指示,考慮今年疫情對一些領域的影響,研究生招生也會做適當的擴招,旨在更多的研究生隊伍中篩選和培養具有科研潛力和能力的科研後備隊伍。


但隨著上級主管部門近期陸續下發的對科研領域工作的若干指導文件,作為導師以及學校的科研管理者對文件的理解深度不同,但又不得不考慮每個學校實際情況的差異,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單位的科研管理、人次培養、績效可靠就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一方面要充分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要杜絕和減少科研投機行為,減少經費和人力浪費。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多數培養單位都要求學位和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掛鉤,有些課題組甚至在學校統一要求的基礎上提高了要求,簡單來看就是要求學生申請答辯前必須在指定的級別期刊群裡有稿件發表或者錄用,否則不批准答辯。


對於這一條,站在研究生角度來看是霸王條款但又不能拒絕。但從培養單位和導師角度來看,培養單位提供了平臺和資源,導師付出了時間和經費,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校幾年時間什麼成果都沒有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一些博友也提及,可以不讓研究生髮表小論文,只要大論文送審達標就可以,這樣防止灌水和發表低質量的論文來汙染網絡


大家知道,論文盲審過程中一般都是隱去了學位申請者及其導師的信息,在學位論文最後頁面會有作者聲明在讀期間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貢獻度,如:以第幾作者發表了幾篇SC/EI/核心/會議論文。


研究生 發表小論文 是很有益處的

如果學位申請人在讀期間發表了幾篇論文,那麼論文後面的這種聲明有一定的保護和提醒作用,評審人也會考慮到這一點,多少情況下都會通過論文評審。但也有例外,可能學位論文申請者發了好幾篇SCI/EI論文,但大論文通訊評審卻沒有過。


主要原因是:發表小論文雖然可以支撐學位論文,但學位論文要求系統化且文字表達要規範。研究生可能發表的論文是英文,但漢語寫作在學位論文裡表現的非常差,或者發表的小論文互不相關,導致學位論文缺乏系統性而無法通過評審。


研究生在校讀研期間,一定程度上是導師科研項目的主力軍,即使做的橫向課題,認真提煉下科學問題也是可以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縱向項目的研究內容更容易發表高質量論文。


研究生能完整的寫好小論文,無論中文還是英文,能在一定期刊上發表實質上也體現了寫作水平和科學表達能力的提升,畢竟同行評審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回答審稿人提問的鍛鍊過程。另一方面,研究生積極參與論文實驗數據收集和寫作,也是幫助導師完成相關科研項目。雙方都有收穫,皆大歡喜。


近期和一些導師交流,一些教授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如果今後不實施科研成果量化直接績效獎勵,那還有必要招收那麼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嗎?


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國際學術聲譽和影響力,也必須督促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如果研究生不願意參與這個環節,以上級部門文件中關於禁止將學位授予和發表小論文掛鉤為尚方寶劍,那麼導師又何去何從呢?


實際上,在學位論文盲審過程中,如果學位論文中完成的工作非常新穎,創新性非常明確能讓評語人眼睛一亮,即使學位申請者沒有發表任何小論文那也是要完全肯定的。這樣的論文怎麼盲審都沒有任何問題。


實際上,多數的學位論文送審的過程中給評閱者的感覺比較平庸,亮眼的創新點難以獲得認同

。這種情況下,評閱者估計不得不參考下學位論文末頁作者的聲明(發表了多少篇)來決定是否給予推薦答辯。


一般而言,只要實際真實參與了科研工作,並能端正態度來撰寫學位論文,那麼盲審過程都是獲得肯定的。


作為培養單位和導師,要積極告知所指導的研究生,學位授予雖然不和發表小論文直接掛鉤,但要考慮降低學位論文送審的風險。


另一方面,條件允許的話,早期發表一些小論文也是一種必要的科研訓練,也是提高文案寫作功底的鍛鍊,也是培養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


知道結果很重要,如何引導讀者知曉和讀懂科研過程更重要。量變到質變是亙古不變的規則,初級階段必要的寫作和論文發表是必要的


在突破了量的階段,寫作更不是問題了,那時候,論文發表估計和古人作詩分享一樣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