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人,作為一種恆溫動物,我們人體的體溫一直在某一個區間中飄動,不管是體溫過高還是太低都會對人體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反應。而當如果有人發燒了時,夾著溫度計在腋下其實就是為了檢測是否體溫過高,如果腋下溫度高於37度就有一定可能發燒了。

但最近有研究表面,人體的體溫已經嚴重低於37度,比上世紀的三十七度“黃金標準”下降了不少,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在裡面呢?並且,還有許多人擔憂會因為體溫下降導致免疫力降低、壽命變短等問題出現,有這一回事嗎?

1,37度標準體溫的由來

37攝氏度是人體的“黃金標準”體溫,這個到底是誰定下來的呢?

最早在1851年,德國醫生C.A.Wunderlich在通過收集上百萬份人體的體溫數據後,而後經過研究分析得出結論:人類的人工腔(包括腋窩、股溝等部位)的平均體溫為37°C,而自然腔的溫度稍高於人工腔,不過只要是正常人體溫在36.2—37.5這個範圍內都屬於正常。

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體溫與疾病》中關於標準體溫的描述

一百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經過一代代的傳播,37°C也就成了人體的“標準體溫”。

可其實在生活中你仔細留意一點,會發現只有極少數人的體溫能達到37° C,多數人的體溫還是在36.8°C左右徘徊,那麼究竟是這位德國醫生經過統計後得出的結論有錯誤,或是現代人的人體裡發生了不知名的變化呢?

今年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就剛好研究了這個課題,而後發現了背後的真相。該研究團隊發現:現代人的體溫確實較上世紀確實有所降低,並且以二十年為一代的話,每代人的體溫都將相差0.03°C。並且不僅只是東亞人的體溫在降低,該研究團隊經過統計後發現現代的歐洲和北美人的平均體溫早已下降至36.4°C,而37°C為“黃金標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是否應該將正常人體的“體溫底線”降低,目前還有待爭議,不過如果你的體溫不是37°C,完全沒有必要因此驚慌。

2,人體體溫逐步降低的原因

在證實了人體的體溫確實有在逐步降低後,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人體的體溫隨著時間推移不斷下降呢,要知道人類可是恆溫動物,按照道理人的體溫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37°C的標準體溫?

目前科學家對人體下降的體溫的原因仍然存在一定爭議,不過目前受眾最廣的還是公共衛生和環境溫度造就了這一現象。

1,公共衛生因素

在德國醫生判斷37°C為標準體溫的時代是在大約160年前,那個時代的醫學仍然十分落後,可與此同時各種傳染病可是一點都沒少。簡單舉個例子,當時歐洲最流行的結核病將導致歐洲地區2—3%的人體溫上升0.19°C,但這恰好卡在中間,達不到發燒的區間,人體仍然處於較為正常的狀態。

而在歐洲國家完成工業革命後,醫療業也有了較大程度的進步,疫苗、抗生素成了對抗各種傳染病的一大利器,加上經過多年的環境治理,工業革命造成的環境汙染也有顯著降低,兩者相輔下體溫降低也就顯得不是那麼難接受了。

而除了醫療水平的提高外,炎症患者數量的降低也是一大因素。要知道的是,慢性炎症的危害雖然比病毒感染和發燒帶來的強度低,但終究還是對人體有一定的還出。而在得益於抗生素被廣泛應用在醫療上,慢性炎症患者已經有了顯著的降低。

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並且你不知道的是,在現代不同國家之間還會因為經濟因素導致有著體溫差異。從本世紀初至今,在北美地區中代表著慢性炎症的C-反應蛋白已經從36.7%降低至32%,反觀因為戰亂的中東地區還有印度地區的數據,其檢測結果發現經濟較為落後地區的民眾體內平均體溫仍然十分接近37°C,而北美地區的平均體溫僅為36.4°C。

2,環境因素

對於人體來說,最適宜的溫度為23°C至29°C,在這個範圍內人體並不需要將太多的能力放在維持體溫上,並且新陳代謝也會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個溫度區間也被稱之為“熱中性溫度區”,並且它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動。

夏冬季節的溫度差異也會讓人體的代謝變得不同,而當代謝降低或升高時,人體的體溫也會隨之變化。在天氣炎熱的夏季時,隨著溫度的上升,人體為了增加散熱需求將主動提高體內的代謝水平。而到了寒冷的季節,人體為了增加熱量以此維持體表溫度,將會把體內的代謝水平大幅度提升,簡單就是寒冷環境的代謝影響將大於炎熱環境。

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熱中性區示意圖

​這將造成什麼後果呢?在那個沒有太多的民用電器的時代,普通民眾的體溫將隨著季節的變換造成不同程度的飄動,我們也不能肯定C.A醫生在統計這個數據的時候是否有將季節和代謝因素考慮進去。

而過了一個多世紀,各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隨著空調、暖氣等設備的普及,人體早已對季節的變化不太敏感,因此體內相應的感官也不會因為季節作出過於敏感的措施,這個時候代謝會比C.A醫生的那個時代顯著降低,而人體在不需要維持高強度代謝後,體溫也隨之降了下來。

3,體溫下降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不管是醫療衛生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導致人體溫度的降低,表面上都是時代進步帶來的好處,可體溫下降到底會不會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呢?

在此之前,我們得先否決掉一批“偽科學”,那些將體溫和壽命、抵抗力劃上等號的,絕對是非蠢即壞。

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明,沒有證據能夠表面體溫下降會隨之帶來免疫力降低,並且科學家也通過觀察相關恆溫動物的表現肯定了這個觀點。甚至還有部分動物隨著體溫降低,壽命反而更加長了,如魚、鼠以及線蟲等生物。

動物界中早已有不少研究和理論可以支持較低的體溫對動物有著不小的好處,而不少頂級科學期刊也肯定了這個觀點。

而更多讀者關心的,人類體溫和疾病、死亡率的關聯如下:在不被疾病或環境等因素的干擾下,人體溫度每升高0.149°C即1個SD差,每年的死亡率將會增加約8%。

當然了,這個前提是要將所有的外界因素都排除在外,如炎症、風溼病以及癌症造成的體溫升高,以及相關腎臟功能衰退帶來的體溫降低,都不能算在其中。

以上結論來自頂尖的科學期刊《The BMJ》,並非筆者胡編一通。

人體的溫度正在逐步降低,37°已經成為過去式,好事還是壞事?

《The BMJ》上關於體溫的研究

不過就現階段而言,體溫降低還並不能作為壽命長短的衡量度,這個在現階段仍需要相關研究跟進,有更多數據以及實驗的支持後才能有更加權威的結論。

低體溫並不表長壽,可就現階段而言對人體並無害處,所有你可以安下這顆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