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潛艇,一種可以在水下工作和運行的艦艇。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潛艇迅速發展,逐漸成為讓人聞風喪膽的“水下殺手”。特別是德國人的“狼群戰術”,將潛艇戰術發揮到了極致,給盟軍的運輸船隊和軍艦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德國的U型潛艇

作為一種以隱蔽偷襲、潛行刺殺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水下武器平臺,儘可能的“低調”才是潛艇發揮出最大效用的發展方向。但歷史上就有一些國家劍走偏鋒,不按套路出牌,活生生的將這款“潛行”武器改造成了“橫刀立馬”式的衝鋒戰將。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早期英國的X級潛艇

潛艇“扛”巨炮就是這種“高調路線”最為典型的代表。雖然早期的潛艇上也都配備有火炮和機關槍,但口徑都很小,僅作為一種自衛武器而已。不過英國和法國曾有兩款潛艇完全顛覆了這一傳統,在潛艇上安裝了只有在戰列艦上才配備的大口徑火炮,作戰方式設想以一種“神出鬼沒”式的手法來完成。既開一炮之後隨即潛入水下,而後尋找時機,上浮後繼續攻擊。就像是一位拿著青龍偃月刀的將軍,去做鼓上蚤時遷的營生一樣,你想象一下這個畫面!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英國M級潛艇火炮開火

那麼為什麼好端端的“水下殺手”被這些國家硬生生的給改成了“扛著巨炮的水面艦艇”呢?

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單以製造難度上來看,潛艇的製造工藝要比水面艦艇複雜的多,造價自然不菲。耗費巨大資金建造的潛艇卻不在水下好好待著,跑到水面上和軍艦“搶飯碗”這當然不是海軍希望看到的,可無奈“有槍無彈”,潛艇在水下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只得更換武器。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一戰之前的魚雷

“迷失”的魚雷

催生出這種“奇葩”潛艇的罪魁禍首就是魚雷。雖然魚雷早在1866年就由羅伯特·懷特黑德研製成功,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魚雷技術還不成熟,造價昂貴、技術複雜、隱蔽效果不佳、航程短、穩定性差等原因使得魚雷地位十分尷尬。儘管在那個時代魚雷被很多人認為是未來海戰最有價值的武器,但技術上的欠缺和昂貴的造價讓魚雷在沒有獲得穩定、可靠性能之前一度“迷失”。海上強國不得不裝備,別人有,我沒有怎麼行!不過用不用就不一定了,反正位置先站上,等性能可靠的魚雷出現直接上就可以了。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迷失”的魚雷

一戰前的魚雷在技術上缺點主要表現在:

隱蔽效果不佳:當時的魚雷多以壓縮空氣發動機為推進動力,發射出去之後會在運行軌跡之上留下一串長長的氣泡。隱蔽效果極差,很容易被目標躲過。

穩定性差:對於一些成功命目標的魚雷,是否能夠引爆只有聽天由命了。因為可靠性能差,結構設計不合理,很多撞到敵艦的魚雷並不能正常起爆,不是解體就是沉入海底,更有甚者乾脆就“放飛自我”,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能夠順利擊中敵艦併成功擊沉目標的魚雷非常的少。

射程短:在英國研製的馬克6型魚雷之前,幾乎所有的魚雷射程沒有超過一千米的。這個距離對於戰鬥中的兩艘戰艦來說,相當於“臉對臉”的狀態。如果潛艇沒有擊毀目標的話,自己根本沒有時間逃離,這對於潛艇來說是非常致命的。直到1907年,馬克7型魚雷問世,超過6千米射程才讓潛艇有了“可戰之器”。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早期魚雷極為不可靠

這個時期的魚雷英國水兵給出了一個最為恰當的形容,那就是“我們裝備的魚雷除了擊沉敵艦以外,它能做任何事情”,在英國潛艇中使用的魚雷還不止上述幾個問題,有時候發射出去的魚雷根本不知道去向了何方,或者有一部分魚雷乾脆就發射不出去等等。總之,此時的魚雷效率極差,對戰中的攻擊效果十分的不理想。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潛艇上的火炮

魚雷指望不上,可潛艇還得建造。就這樣一方面下大力氣研製更加先進的魚雷,一方面建造臨時過渡的潛艇成了很多國家的選擇,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潛艇“扛”巨炮的“另類”平臺出現了。

英國M級“巨炮”潛艇

設計之初,軍方認為潛艇在海戰中還是有很大作用的,至少在隱蔽、偷襲方面效果顯著。但是基於自家魚雷性能實在“不堪”,在建造該級潛艇時基本已放棄這類武器了,改以巨炮為主要打擊武器,同時擔負沿海防禦和突襲的任務,輔以對艦攻擊和水上偵察之能力。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英國M級潛艇

1916年4月到1919年7月之間英國一共建造了三艘該級潛艇,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在前部甲板上裝備的一門12英寸(305毫米)的巨型火炮,這也是截至到目前人類在潛艇上安裝的口徑最大的火炮。

M級潛艇艇身全長90.1米,排水量1946噸,雖然體積不大可火力不俗,除了裝備有一門305毫米主炮之外,還裝備有一門76毫米速射炮,魚雷則成為了潛艇的附屬武器,在艇首有四個魚雷發射管。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扛著”巨炮的M級潛艇

這種巨炮對於打擊固定目標來說,效果應該不錯。但在海面上交戰的話,其作戰方式就顯的很原始了。因為其主炮的射擊角度僅可以上下調整,水平旋轉角度則很小,左右7.5度,在攻擊時如果想偏轉炮口,則必須移動艇體才能夠完成。

按照英國人的想法,這種潛艇在攻擊時,首先會潛伏在水下,待敵目標排成一排時浮出水面,施已巨炮。開炮後,潛艇迅速下潛,然後另尋時機再次攻擊。不過這只是英國自己的設想而已。而且鑑於這種獨特的潛艇技術會被德國竊取,該級潛艇基本沒有真正的參與過實戰,直到最後退役拆解都沒有在戰場上被使用。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M級的第三艘潛艇M3

該級三艘潛艇都沒有參戰經驗,估計建造它們是想以“造型”(外觀上看很強)唬人的。其中M1是M級潛艇的首艦,服役大部分時間都在驗證潛艇上的主炮毀傷效果和培訓水兵如何運用這種潛艇,M2型在服役不久後將炮塔改成了機庫,成為了水上飛機航母,M3型也很快變成了運載和埋設水雷的專用艦隻。1933年全部退役。

法國的蘇爾庫夫潛艇

另外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巨炮”潛艇就是法國的蘇爾庫夫潛艇,它雖沒有英國M級潛艇那樣的“巨大”口徑的火炮,但口徑不夠數量湊,這款潛艇上裝備可旋轉的雙聯203毫米火炮。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法國蘇爾庫夫潛艇

該潛艇建於1929年,初時以潛艇巡洋艦的名義設計,它也是二戰期間除日本伊-400之外最大的一艘潛艇。裝備有兩門203毫米火炮,兩門37毫米高射炮,4艇13.2毫米機關槍,10個魚雷發射管。水面排水量3250噸,水下排水量4300噸。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蘇爾庫夫潛艇上的雙炮

蘇爾庫夫的兩門火炮口徑較小,但炮塔可旋轉範圍超過130度。後部設有機庫,可以搭載小型水上飛機。這個時期的魚雷技術已有所提高,但法國人設計這艘潛艇的初衷和英國人基本相同,而且在當時多個海軍條約的限制之下,建造這樣一艦多用的艦隻對於法國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刺客配重劍,戰時英、法兩國的“巨炮”潛艇

“霸氣”的潛艇巡洋艦

這艘潛艇較英國的M級潛艇實用性稍強一些,起碼使用火炮時的靈活度提高了一大截。但是由於潛艇本身的特點(甲板上不可能存放太多的彈藥),火炮射擊的準備時間相比於普通戰艦來說還是非常長的。而且對於這麼一艘龐然大物,上浮和下潛的時間都不短,這也成為了該潛艇的一個致命問題,不能很好的利用潛艇的特性,也發揮不出來火炮的優勢。最終導致這型潛艇只建造了一艘。

退出

這兩款潛艇看似武力強大,實則沒有太大的意義。通過英、法兩國的類似的嘗試證明,海面下才是潛艇的天下,“暗箭傷人”方為潛艇的本職工作,“扛炮衝鋒”那是驅逐艦的工作。隨著魚雷技術不斷完善,潛艇有了可靠的“子彈”,這種“四不像”的設計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