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作者:趙輝)在夏朝夏文化研究中,不僅黃河流域為夏文化中心位置受到廣泛質疑;即使被認為現代中國地理中心的中原地域,是否就是夏文化中心的古中原,也是一個被廣泛質疑與否定的歷史觀念。當所有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都無法確認現有觀念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證明,黃河夏文化中心論與夏文化河南中原中心論的錯誤與破產!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那麼,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古中原”究竟在哪裡呢?為什麼“中原”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發生過如此緊密關係,但我們今天華夏曆史文化研究卻無法破解夏朝夏文化的眾多歷史難題呢?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今天所認識的黃河中原,並不是誕生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古中原”,而是歷史累層疊加後的產物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中原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並未指定確切地理方位。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意指“原野”。而後在歷史典籍中出現的“中原”,其內涵發生了逐漸改變,範圍逐漸擴大,在歷史事件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因此,要破解夏文化的發源地,對“中原”一詞產生的原始地理位置認識,對《詩經》中的“中原”位置認識是尤為關鍵的途徑。《詩經》中的“中原”包含有地理概念嗎?

《詩經》中的“中原”雖沒有明確的地理位置,但我們通過《詩經》中的內容、通過描寫的場景與動植物,還是可以判定出“中原”的地理範圍。“麀鹿麌麌”說明“中原”是一個各種鹿群居的地方;“漆沮之從”說明“中原”是在廣佈河流湖泊的地方,兩者共同顯示“中原”是一個河流湖泊縱橫、鹿群遍地的廣袤平原沼澤地區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中原有菽”說明“中原”是一個產豆類作為的地區,不同於北方的粟黍;“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又稱雙帶夜蛾,稻青蟲、粽子蟲、量尺蟲,蜾蠃是一種寄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兩者都是一種南方昆蟲,以水稻為主要生活棲息地,說明“中原”是處於南方水稻主產區,但也生產大豆類作物的南北交界地區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通過對兩首《詩經》作品裡對“中原”的描述情景,古“中原”在原始自然環境下,既不可能是乾旱少雨的黃河流域,也不可能是長江流域地區。能同時存在上述情景的地理環境,只有南北自然氣候分界的淮河流域,更具體些說,只有淮河以北的淮北平原可同時滿足河流湖泊縱橫、沼澤遍地、麋鹿成群、豆作物與水稻作物同時生長、螟蛉蜾蠃同時共生的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

因此,“中原”一詞最初來源的《詩經》描寫的情景,實際就是淮河流域的廣大淮北地區,淮北地區才是古“中原”的原始所指。那麼還能更具體地確定是淮北平原的什麼地方嗎?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唐朝中期,寫實性大詩人白居易可為我們提供更具體的古“中原”地理位置。相信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大家都耳熟能詳: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年幼時,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離度過了童年、少年、青年時光。《爾雅》曰:莞,苻離也,以地多此草,故名。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是人們千百年來的疑問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在淮北地區有兩個的古地:符離與鍾離。符離現稱符離集,聞名遐邇的符離集燒雞就產於此;在淮河岸邊的7300年的雙墩考古文化遺址,其中一墩就是鍾離國國王的墓葬。符離與鍾離是相鄰的淮河北岸的兩個地區。大詩人白居易在符離送別來自鍾離的朋友時,在因戰亂而荒蕪的平原上,看到符離至鍾離的平原上長滿符離之草,寫實性大詩人白居易所詠出的“離離原上草”,就是一句相當寫實性的描述。

“離離”就不是描寫草木生長旺盛,而是描寫符離到鍾離之間“原”地區的草木。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名,強調了這個“原”不是普通的平原,而是古“原”,就是《詩經》中的“中原”,是古“中原”。不僅草木是古“中原”的草,而且道路也是古道“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將曾經輝煌文明的華夏文明誕生之地,再現於人們面前。在符離與鍾離之間經過四方湖古城,就是記載與周穆王時期青銅器銘文中的“古師”“古次”“古阜”。

當白居易向南送別鍾離的朋友,正是通往古城的“古道”,“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幅多麼傷感的畫面!就如四方湖古城的歷史,淹沒在歲月的芳草中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創造華夏文明的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畫面的描寫,為我們還原、再現了一段歷史,延續了華夏文明,傳承了華夏曆史。而在古“中原”大地上誕生的華夏文化,就如“離離原上草”一樣,頑強地生存著,延續著華夏文明的脈絡,生生不息!

華夏文化、華夏文明、華夏民族的傳承,不是政權的延續,而是文化的延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是自然的產物,文化是人類的產物,沒有優越的自然環境,人類生存繁衍不了,沒有富足的生活產生不了文化。夏朝夏文化的自然誕生,必有其獨特的生存環境。古“中原”產生了《詩經》,是華夏文化的精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我們揭示了古“中原”的情景、來源,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人文意義,千百年來又有誰知?(作者:趙輝)

漲見識了!“離離原上草”“中原”原來是這個意思,不愧大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