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談“機油”色變,不如吃顆“定心丸”

眾所周知,如果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的話,那麼機油就是這個心臟的血液。所以汽車使用中每每出現有關機油的問題,都會讓消費者感到惶惶不安。

近日,在部分網站和論壇上,出現不少關於豐田汽車旗下多款車型“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的投訴,所涉車型包括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及雷克薩斯旗下的的RAV4榮放、亞洲龍、凱美瑞、雷克薩斯ES300h等熱銷車型,且多集中於上述車型中的混動版本。

与其谈“机油”色变,不如吃颗“定心丸”

品控一直讓消費者信服的豐田,居然也跟“機油升高”、“機油乳化”的產生了關聯,究竟是新的“機油門”事件,還是另有它因呢?

無須談“機油”色變

事實上,機油問題在汽車行業中比較普遍,已經見怪不怪,德系、美系、日系品牌都曾先後發生類似機油問題,消費者大可以不必談“機油”色變。

与其谈“机油”色变,不如吃颗“定心丸”

對於機油升高的原因,通常來說主要源於以下幾種情況:發動機工廠以F刻度線為準注入機油,但有一定的公差。實際注入機油時有超過F線的情況,但仍在規定範圍內;在車輛保養更換機油時,也有可能超過機油液麵F線;根據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在低溫冷啟動時,極少量的未完全燃燒的汽油經過活塞環與缸體之間的間隙進入機油;對機油液麵高度測量時,地面是否平整,機油溫度等也對液麵高度有影響;發動機油溫越高,熱膨脹導致機油體積增加。

与其谈“机油”色变,不如吃颗“定心丸”

專業人士表示,雖然汽車是高科技產品,但它並不是精密儀器,構成汽車的數萬個零件生產、組裝過程中存在一定公差,在設計時也會允許一定冗餘。但公差不是錯誤。以豐田汽車為例,如果機油液麵不高於F刻度線上限25mm,都屬於一般現象,不會造成故障,可以正常使用。

當然,有消費者可能會聯想到2018年發生的本田“機油門”事件。本田1.5T缸內直噴發動機由於設計缺陷,導致機油液麵增高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發動機故障指示燈亮起,甚至發動機損壞的情況,存在安全隱患。這與正常運轉中出現機油升高的情況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據一汽豐田公佈的數據來看,截至3月11日,共發現機油增多案例249例,在對所有車輛進行了統一測量後發現,沒有一輛出現發動機故障燈點亮,也沒有一輛出現任何的點火異常、抖動等影響正常使用的情況。廣汽豐田和雷克薩斯也是同樣的情況。

其實,對於汽車這樣高科技、高集成化的商品,當出現同樣的現象時,其本質可能完全不同,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与其谈“机油”色变,不如吃颗“定心丸”

而對於機油乳化,據掌握的資料來看,此次部分豐田汽車出現所謂的機油乳化,是發動機機油加註蓋內側十字結上面的乳化,而這跟發動機缸體內機油乳化,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在正常運轉中,發動機裡的空氣在低溫狀態下會凝結成水,之後會附著在發動機、缸壁以及蓋子上面。倘若發動機能夠充分運轉,高速或者是長距離行駛的話,油溫增高,整個發動機艙內的溫度會升高,水分就會被蒸發掉。技術人員判斷,近兩個月來,由於疫情影響,不少車主行駛的頻次降低,行駛距離短,水溫和油溫都達不到一定溫度,水分就會跟機油形成混合物,附著在發動機機油加註蓋上。倘若發動機連續工作,機油溫度上升後,這種現象就會消失,這也屬於正常現象。

而以機油注油口蓋位出現乳化現象,就判定機油乳化,又是否可取呢? 清華大學權威專家表示:“機油口蓋發生乳化的情況並不能完全稱之為機油乳化,機油口蓋發生乳化也不會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工作狀態。不能僅通過機油氣味、機油口蓋有乳化現象來判定發動機機油出現乳化或增多。”關於機油乳化我國有著嚴格的評判標準,與其自己擰開機油蓋看著有點兒乳化的機油擔心,不如直接去離你最近的4S店尋求專業的檢測,目前有部分車主完成檢測,未發現造成車輛性能的問題,並已記錄在冊。

此次國內豐田機油異常現象,恰逢豐田在美國市場因為缸體問題而實施了召回,增加了大家的憂慮。據瞭解,今年2月北美召回的車型問題,是由於豐田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工廠出現製造工藝問題。在鑄造發動機部分缸體時沒有進行適當冷卻操作,導致發動機鑄件存在氣孔,而這可能會導致缸體部分產生裂紋,而裂紋又可能會導致冷卻劑出現內部或外部洩漏,最終或導致車輛熄火、甚至發動機受損的情況。由於這是美國當地工廠生產問題,僅屬於美國當地特有現象,和國內機油液麵升高完全沒有關係。兩者決不能混為一談。

理性對待 促進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由於大多數消費者對汽車結構和技術原理並不瞭解,再加上受“斷軸門”“排放門”、“碰撞門”等事件影響,國內車主對汽車質量問題的關注度不斷增強。正因如此,此次豐田汽車出現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現象,引發了消費者以及眾多媒體的關注。

作為產品終端的使用者,消費者遇見問題也大可不必驚慌,更不必相信網上鍵盤俠的各種危言聳聽,第一時間向廠商反應問題,去4S店進行專業的檢測,瞭解技術人員的處理建議,尋求積極的解決方案比人云亦云更能夠保障自身的權益。

對於媒體,作為行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對於產品問題無需陰陽怪氣和幸災樂禍,既要發揮監督行業發展的責任,也要促進消費者理解以及與廠商間的溝通,以解決問題的態度進行客觀公正報道。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於市場深度調整期和技術變革期。無論是升級抑或是轉型,對於任何一家車企而言,品質始終是生存之根本,需要不斷的精雕細琢;而行業良性發展所依賴的不僅僅是車企單方面的努力,消費者的理性消費、媒體的客觀報道都是行業、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本著負責、理性、發展的態度必將促進中國汽車市場在品質、服務實現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