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灣河村,當上村幹變“傻人”

雨灣河村,當上村幹變“傻人”

雨灣河村,當上村幹變“傻人”

雨灣河村村貌

雨灣河,詩一般的名字!

森林覆蓋率72.8%,處處鬱鬱蔥蔥,樹茂林密,小河彎彎流過……村容村貌,也如其名,詩一般的美!

雨灣河村由瓦房小村和水碾小村合併而來,是水城縣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場鄉境內,有742戶,3055人,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522人。如今,在村支兩委致富帶頭人的引領下,雨灣河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這裡曾經因交通不便,成為淹沒在偏遠森林中的世外桃源,如今柏油路進了村,硬化路四通八達,曾經貧窮的千年小山村被徹底喚醒,村民被外面大千世界傳來的大量信息刺激得精神抖擻,在脫貧致富小康路上一路狂奔,於是,村裡發生了一連串的“怪事”。

盤點村裡最大的“怪事”,那就是當上了村幹部的人變“傻”啦。

雨灣河出名,因為特產天然早熟黃心小洋芋;而黃心小洋芋成為當地特產,離不開一個“怪人”——王永和。

種植洋芋是水城縣境內村民歷來的傳統,但是以前在雨灣河,洋芋苗長得很好,產量卻不高,漸漸地,大家就放棄了洋芋種植,更多地種植玉米。

大家都種植玉米,養豬還可以,若背到市場上去賣,卻賣不起價錢,村民的辛苦勞動變得越來越廉價。

土生土長的王永和1990年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不甘心滿足於現狀,想在傳統農業種植上琢磨出點名堂,於是和種洋芋這事叫上了勁:雨灣河光照足,冬無雪凝,雨量充足,為什麼洋芋反而長不好?

愛琢磨的習慣,讓王永和找到了一些竅門。洋芋生長過程中,哪個階段長苗,哪個階段長果實,應該是有規律的。如果種植時間提前,用長苗的時間段來長果實,結果會怎麼樣呢?

按照當地習俗,通常農曆2月播種,王永和用4畝地做試驗,提前播種,提前1個月、2個月……,通過6、7年的實驗,效果出來了,提前4個月,在農曆冬月播種,種下的洋芋連年豐收,由於成熟時間比其它周邊地區提前了4個月,別人家大量上市的洋芋才賣0.5元1斤,他種植的早洋芋能賣到2元1斤,很快,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由於致富能力強,表率作用好,2008年,王永和當選水碾村黨支部書記。

隨著試驗不斷取得進展,自己又是村支書,王永和覺得應該帶領大家一起發展,他力勸村民們跟著改良,但大夥兒笑他傻,不願跟著犯傻。等到看見他趟出了路子嚐到了甜頭,要找他取經,他毫不保留和盤托出。又有人笑他傻,他說:“市場那麼大,只有大家種,產量上規模,才能成為特產,才能更好賣。”

很多地方實現早熟的方式是大棚種植,而雨灣河300多戶村民堅持露天天然種植,當地產的黃心小洋芋口感和品質獨具一格,很具有市場競爭力。

事實果然這樣,現在,天然早熟黃心小洋芋成了雨灣河的品牌,在水城縣出了名,在整個六盤水也出了名,遠銷全國各地。

“王永和又開始犯傻啦!”2013年時,村民們發現他不種洋芋了。

黨的十八大後,改革的春風更勁,農村發展更加追求質的提升,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為新的發展抓手,思維敏銳的王永和從中嗅到了新的商機。

水城縣土質偏鹼性、降雨量、日照等氣候條件獨特,極大多數地方適合種植茶葉,而水城縣抓住自身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茶產業,“水城春”品牌憑藉自身品質優勢,市場佔有率也節節攀升,價格也一路高歌,漸漸發展成為當地經濟一大支柱。

雨灣河村種植茶葉歷史悠久,但以前種植面積小,缺乏成熟的加工工藝,小作坊的手工茶上不了大臺面,一直不被村民看好。

王永和卻眼光獨到,他盤算的是長遠之計,2013年11月份,就開始大刀闊斧種植茶葉,自己家種了11畝,自有土地有限,還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110畝,前後發展到121畝。

規模迅速擴大,需要大量勞動力,王永和便請村民管護,村民家門口便掙到了工錢。

水城縣為了鼓勵村民大量種植茶葉,出臺了極為優惠的扶持政策,每畝茶葉每年給予800元的管護費用補助,還有茶葉公司支付的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費,一畝地可以得到1300元的補貼。

在科學、良好的管護下,茶葉長勢良好,3年後就見了效益。2018年,王永和僅自己的11畝茶場,除掉人工等各項成本,掙了4萬元,但就在此時,他的“傻”病又犯了,他把自己辛辛苦苦種植、初見經濟效益的110畝茶葉無條件全部返還給了當初流轉土地給他的23戶村民。

2018年當年,這23戶村民以每斤茶青150元的價格賣給水城縣南部茶葉公司,每畝就獲得了1000元以上的純收入,最多的1戶當年收入8萬元。

受益的村民笑了,王永和更開心,他心裡有一本自己的帳:作為村支書,自己的能耐再大,也幫不了幾個人,通過這種方式,村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人人努力,個個奮進,整村脫貧致富才可能實現。

說到“傻人”,村裡還有一個,那就是2018年11月份上任的代理村主任肖葉瓊。

“肖村長這個人,直意得很!”村民對肖葉瓊的評價異口同聲。

肖葉瓊也是當地最早一批掏錢流轉土地來種茶的人,自有土地12畝,2017年9月流轉了72畝,總共種植茶葉84畝。

茶葉產業是個長線投資行業,3年才能開始見到效益,那前面的3年怎麼辦,當地農村,家裡餘糧不多,扛不住3年只出不進。肖葉瓊便琢磨著帶頭搞林下套種,土煙、洋芋……適合什麼種什麼,以短養長,很好地解決了村民們頭疼的大問題。

儘管這樣,許多膽小的村民還是觀望,不敢出手。

2018年9月,一年下來,肖葉瓊帶頭實踐趟出了一條發展的可行之路,和王永和一樣,正當豐收在望時,肖葉瓊把流轉的土地連帶土地上附作物一併無償還給了村民,風險期已過,村民打消了之前的顧慮,紛紛開始大量種植茶葉,同時林下套種各種農作物。

“現在,我帶動了埡口、瓦廠、營腳和河頭4個村民組,369戶種植茶葉,172戶種蔬菜。”肖葉瓊自豪地說。

如今的雨灣河村,採取“公司+農戶模式”,推進700餘戶種植茶葉2700畝,成為了知名品牌“水城春”茶葉的主產區之一,助推180名貧困群眾走上了可持續的生態型脫貧致富路。

王永和、肖葉瓊這兩個“傻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能幹人;有一個共同身份,都是共產黨員;他們都令人欽佩:大事精明,小事“糊塗”!

記者手記:

將村民帶上致富的小康路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幹部就是一個榜樣!雨灣河村的村支書和代理村主任,勇當帶頭人,善於算“大帳”,愛做“傻”事情,但這些“傻”事的背後,是真正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作為一名基層黨的幹部,他們很好地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村民帶出了貧困,帶上了發展致富的小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