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進攻了8公里,為什麼成為二戰笑料?

白楊樹下談歷史


隨著1939年德軍入侵華沙,正式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僅27天波蘭淪陷。“閃擊戰”所展示的威力,讓人們驚歎不已;而作為盟友的英國和法國只宣不戰、“麻木不仁”的行為,成為二戰中國家關係上“最醜陋”的一面,也讓其威信掃地,全然沒有大國的風範。

波蘭的迅速淪陷,固然有其自身的問題。比如,爭強好勝,與周圍鄰國關係緊張;外交上執行“遠交近攻”政策,把國家安全寄託於 “脆弱”的聯盟。但是,曾經“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英法兩國為什麼就不幫盟友一把呢?

沒有做好打大仗的準備。

首先,一戰結束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曠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現代武器的運用,造成2000萬各國士兵的傷亡,600多萬平民成為“犧牲品”, 成為令人恐怖的“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不計其數的家庭流離失所。

國家需要“療傷”,民眾更是希望安居樂業。然而,戰後僅過20年,又要再次面對戰爭,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尤其是法國,一戰中整個北部地區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家家戶戶都有人消失在戰場上。

雖然他們恨德國,但從其內心來說是拒絕戰爭的,他們渴望和平。所以,自上而下強烈的反戰情緒,很自然的希望通過運用外交、談判等手段來解決爭端,甚至一味的退讓或者“嫁禍於人”來避開戰爭。由此來看,“綏靖政策”也是其無奈之舉。

其次,積極不景氣,實力不濟。一戰後的“傷口”還沒癒合,又碰到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和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可謂是雪上加霜。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一樣面對貨幣貶值、工人失業、社會動盪,國家實力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說白了,打仗就是雙方拼經濟,拼實力。一戰的消耗,讓他們從昔日的債權國淪為債務國,舉國上下都在“勒緊褲腰帶”償還戰爭借款,哪裡還有錢去應付一場遙遙無期的戰爭。不是不幫忙,實在是沒有實力去幫忙。

更重要的是,受這兩方面的影響,戰後的歐洲各國紛紛裁撤軍備,大量的軍人退伍回家,軍工生產也不再扶持,可謂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面對德國的擴軍備戰、快速崛起,跟不上節奏,扭不過大彎,處處被動。

低估形勢,戰略誤判。

一是,錯誤的估計蘇德之間的矛盾。在他們看來,蘇德之間必有一戰,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蘇德之間彼此仇視,而且從“瘋子”希特勒的公開表態中,他也是十分仇視蘇聯的。於是,他們極力將“禍水東引”,從而避開戰爭。

殊不知,“瘋子”還說過:我轉動地球的時候,上面只能有一個國家。其實這句話已經表露出其要稱霸全球的野心,歐洲也是遲早要解決的。然而,他們卻認為是瘋話不可信,結果是“助紂為虐,養虎為患”。

二是,波蘭的不“安分”,打亂英法兩國的戰略部署。這個在歷史上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奴役了長達200年的國家,在一戰後復國。按照西方社會的想法是,在蘇聯和歐陸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避免東方勢力西移。

誰知,波蘭可不這麼想,他們不願當個簡單的擋箭牌,要成為一個區域的“霸主”。所以一面和西方社會結盟,為自己撐腰,一面與周圍鄰居不斷髮生摩擦,小國他欺負,大國也敢惹,憑著手裡的100萬部隊“為虎作倀”。

樹敵太多,民憤太大,讓英法兩國也看不下去,不願幫忙。尤其是其遭到入侵後,捷克、立陶宛等國也趁機“報復”,拿走她8%的領土;甚至蘇德兩國乾脆直接瓜分了她。也算是應了一句話,“自作孽不可活”啊。

正因為波蘭與周邊國家的不友好,再加上,西方社會與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願和其結為同盟,致使蘇德兩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打破了他們“禍水東引”的美夢,在戰略上處於被動位置。

入侵開始後,他們還在忙於斡旋和調停,即使宣戰,也只是象徵性的出兵,而沒有去加強自己的武備,想當然的認為下一步德國將進攻蘇聯,“犧牲”波蘭,可以讓他們面對面地對峙,最終打起來。

正如電影《大話西遊》中紫霞說的“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一樣。雖然希特勒最終還是進攻了蘇聯,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瘋子”在此之前,卻拿他們先開刀。英法兩國在戰略上採取保守的舉動,以及“慢半拍”的後知後覺,是引發更大規模戰爭的導火索。

英法聯軍坐視不管,在歷史上被稱為“西線無戰事”。真是這樣嗎?答案是:不。

德國在擴軍備戰之時,法國一邊秘密動員,開赴法德前線,一邊大修馬奇諾防線。在對德宣戰後,在西線聯軍達110個師,而德軍只有43個師,但其中真正有戰鬥力的僅有11個師,大多數是新編的隊伍,甚至連摩托化都算不上。

在火炮、坦克、飛機佔有絕對的優勢下,他們幾乎按兵不動。直到開戰一週後,法軍10個師在寬32公里的正面越過德法邊界,向德國發動攻勢,試圖迫使其從波蘭退兵。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進攻的過程中,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德軍在一直後退,路上時不時遇到的地雷,是他們最大的“障礙”。與其說是進攻,不如更像是一次秋遊。法軍越往德國深處走,越沒有底氣,他們擔心有埋伏。

其實,德軍絕大部分的精銳都在東線,而西線的部隊沒有什麼戰鬥力,德軍指揮官只得眼巴巴地看著法軍的行動,不敢輕易“露底”;而進攻中的法軍小心翼翼地向前推進,生怕引發一場血戰,直到兩週後,他們才“深入”到德國境內8公里。

而這時,東線戰事以德軍的完勝結束,西線的法軍得知消息後,很快退回戰役出發地,再也沒有出來。直到7個月後,德軍裝甲集群開始卷擊法國,巴黎投降。

所以,他們的這次推進,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無異於是 “作秀”,只是為了迫於當時的輿論壓力,緩和國際社會對他們的指責,所採取的象徵性的“姿態”。其實,明眼人除了看清他們的真實嘴臉外,無不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可恥和鄙視。

如果,英法聯軍果斷在西線出擊,能否破壞希特勒的戰略意圖?歡迎大家留言和討論。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