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項羽,為何烏江邊上不肯過江東

談起項羽,大家腦海裡閃現的大多會是一個金剛怒目、英姿勃發、一派正人君子氣質的男人。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一生跌宕起伏,戰無不克,卻死得令人唏噓。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專門寫詩祭奠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男人的敬佩之情。

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述,項羽自幼聰慧過人,但不好讀書,喜愛練劍,想學萬人敵。後來項梁起兵反秦,作為親侄子的項羽自然揭竿而起,毫不猶豫地響應。後來項羽在軍中屢屢打勝仗,官職也一路上升。

項羽真正成名的戰役是鉅鹿之戰。當時起義軍的首領宋義被秦軍章邯包圍,眼看就要被消滅。各路前來營救的起義軍都左右觀望,天下的命運就取決於鉅鹿之戰的結果。項羽當時在宋義手下任職,心中對當前軍事戰略非常不滿,便與謀士范增密謀。項羽憑藉軍中威望,取代首領,自稱上將軍,並號令三軍,破釜沉舟,展開生死之戰。這次勝利,奠定項羽的霸王地位,也為後來與劉邦奪天下,埋下伏筆。

後來劉邦率先進入函谷關,滅掉秦朝,成為名義上的關中王。項羽自然不滿,可剛打勝仗,也不好對身為同盟的劉邦發動攻擊。請記住,項羽在秦皇宮做的選擇極其重要。他沒有選擇秦朝的大一統,而是繼續沿用西周的分封制,西楚霸王的名號也是由此而來。回到故土的項羽,以為恢復戰國時代的制度,就能安心返鄉,天下安定。可時代的變遷,遠不是個人能左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歷史將歸於統一。

兵敗逃到烏江邊,有個漁民老頭主動提出要送他過江,但拒絕後自刎。都說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過烏江,也有猜測項羽是因為已死而心灰意冷。但是我認為更可能存在三個因素:1、項羽的性格心高氣傲,自視甚高,容不得失敗 2、考慮到漢軍已成就大勢,自己孤身一人,即使回到江東也未能在短時間內募兵成軍、籌集糧草,漢軍緊追過江也是無力抗衡。3、自刎更是大大打擊了他。他成功突圍是為了證明給虞姬看,他可以,他,是因為,心愛的人不在了,一個人有什麼意思呢!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自古以來,項羽一直是古代和近代人都比較惋惜的一位蓋世英雄。這也算是項羽最好的結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