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洪漠如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70年代末,從北朝鮮過來的銑床,現在仍能使用


進入白沙溪茶廠老廠區,穿過大師工坊,過七星灶工坊,在老廠區的一箇中心位置上,有一個看似和茶聯繫不那麼緊密的車間——機修車間。但是一接觸下來,你才發現,這個車間與安化黑茶之間的緊密關係。
現在負責機修車間的職工已經抵近了退休的年齡,他與一幫年輕的機修工人駐守在這個看似平凡的車間裡,車間裡有些機器設備比他還要先進廠,算下來自己這一輩子就和這些機器泡在了一起。褶皺的皮膚將這些機器摩挲得包了漿,這些老機器彷彿因為吸納了人的青春年華,所以從外表上年代感十足,但是依然還透著勃勃生機。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具有年代感的老機械


很多人不知道,機修車間對於白沙溪茶廠的意義。彭先澤建廠的時候,就通過貸款引進了製茶機械。最初機械化製茶還僅僅是部分環節的機械化,殺青機,揉捻機,到後面為了大規模的築製茶磚,就自己研發了壓制磚茶的機械。
黑茶的工序很複雜,從鮮葉到成品,歷時很長。這套工序裝在了幾代白沙溪工程師的腦海中,如何改進工序,如何實現自動化,80年代,各個崗位上的老技師提出了很多具有實操性的想法,而落實這些想法的就是機修車間。
在安化黑茶產業復興之前,黑茶的工序集成化較高。負責原材料的茶農散落在安化的各個鄉鎮村落,而能夠加工茶葉的就集中在很少的幾個工廠。那時候安化還出產紅茶、綠茶,白沙溪茶廠一直都是專事於黑茶。這種集中化的佈局以及自身工序的獨特性,導致了茶葉機械產業一直對黑茶的加工機械做了選擇性忽略。
對於茶葉機械產業而言,名優綠茶的機械有相對較大的市場容量。那時候,採購黑茶機械的訂單確實很少,但少並不代表沒有訴求。最終能夠滿足這種訴求的,還是自己動手。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已經放進博物館的工業風


那些年,這家茶廠在工業科技上卻還時不時會冒出一些驚喜。早在50年代末,當時茶廠的主要領導人就提出了“12化”的戰略目標。“12化”也就是選了12個重要的環節,提出了要全自動化的目標。從毛茶環節的篩分自動化,到成品茶磚的自動化。當然,其中也包括食堂的自動化,雖然看遍檔案不知道食堂自動化究竟是一個什麼具體的形式,但是在圍繞茶葉生產流程的技術升級,確實從50年代以來就一直沒有中斷過。


每一次技術升級,都會有嚴謹的理論推演。哪怕是基於空氣動力的茶葉等級篩分,也都經歷了很詳細的測算,相關公式的推演完成之後,才開始真正申請材料改裝設備。在“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號召下,沒有理論依據造成材料浪費,會被視為在搞革命破壞。那時候,大膽嘗試,但是又認真負責的態度,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木質機械


在白沙溪茶廠的茶文化博物館裡,也展出了很多老舊的製茶機械。那個木質的機械齒輪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沒有工業風所呈現的那種厚重感與冰冷感,規整的木質結構給人一種靈巧感,彷彿是魯班在世,巧奪天工的把製茶工序自動化了。
和今天的人不同,今人將手工視為噱頭。對於工序簡單,耗時不多的茶類而言,確實手工是最為便捷的。就安化黑茶的工序而言,不管是堆頭體量還是所耗的時間,對於機械的依賴很早就體現出來了。
在集成化較高的工廠誕生之前,基於民間智慧,晉商就已經創制了機械融入製茶工序。在毛茶製作環節,利用山裡的溪水帶動揉捻機械,在成品環節,踩制千兩的工具與築制茯磚的模具等。五口通商以後,俄國人在漢口設置磚茶廠,就直接將工業革命的動力與機械用到了磚茶製作中。那種效率更高,產品品質更加穩定的生產方式,對於晉商的衝擊很大。
彭先澤在進駐安化籌備建設茶廠的時候,就處於這種製茶技術的銜接期。擺在他面前的是兩個選擇,要麼就是直接延續晉商的經驗,要麼就是像俄國人一樣引進製茶機械,進行工業化改良。從歷史留下的資料來看,很顯然彭先澤選擇了後者。因為落在他肩上的任務有產量要求、質量要求以及不那麼充沛的成熟勞動力保障。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機壓茯磚生產線(攝於2015年)


在老一輩人眼裡,機械是有溫度的,它替代了人工,是因為人把所有制茶的經驗都以參數的形式與機械完成了對話。一開始可能這種對話要笨拙一點,到後來越來越熟稔。從第一塊自動退茶機的誕生,到現在基於人工智能程序控制的機器人手臂,茶的工業化也在不斷的迭代。我們無法想象,將來給這些茶葉機械裝上人工智能的大腦,在連續工作中,參數不斷在數據庫裡累積,10年,20年,30年,40年,直到100年,後來的製茶學徒,可能除了老師傅的口傳心授,這個數據庫大腦將扮演更加權威的專家角色。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對於這一代製茶人而言,確實要理解何謂科技+藝術


基於風選的篩分工序變革歷時很久,60年代末,廠裡就已經實現了篩分的自動化。但這還算不上是技術革命,只是基於空氣動力的場景化應用延伸而已。真正的技術革命,是基於色選的篩分,那是底層技術層面的革命。


如今圍繞安化黑茶產品的核心,不管是打山頭,打農家純料,打創意的造型,打酷炫的包裝··· ···本質上都還只是基於原來的產品思路在場景化應用上的延伸而已。真正的產品革命性核心,是基於內質的深耕。這種內質包括茶葉的基礎物質,以及工藝帶來的物質演化,還有六大茶類中黑茶所獨有的有益菌群的參與。


從外形到內質,藏在黑茶裡的技術“革命”

白沙溪茶廠常務副總經理、全國首批製茶大師肖益平先生


對於茶葉內質,白沙溪茶廠常務副總、大師工坊領銜的製茶大師肖益平先生,在談及安化黑茶的加工工序時,也十分強調內質的變化。內質給用戶帶來的最直觀體驗就是口感,其次是身體的愉悅感。安化黑茶的內質中,並沒有那種具有超強刺激性的生物鹼,面對這種不苦不澀還甜甜的茶湯,那並不是某個物質構成了嗜癮性習慣,而是因為茶湯與身體各種機能的協調,對於改善腸道菌群發揮身體內微生態平衡的作用,給身體帶來的舒適感,讓你嗜飲。
對於更核心的黑茶產品研發,在安化真正已經起步的企業屈指可數。生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那些更加精密的儀器與設備以及設備前的研發人員,將構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