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本組照片由臺灣著名攝影家鄧南光先生拍攝。1924年他赴日留學,後在讀書期間,愛上了攝影,並自費購買了當時高檔的LEICA-A型相機,在1929年至1935年期間,他走遍了日本城鄉,拍攝了一大批反映當時風土人情的圖片。這些圖片後來被編輯成冊出版。如今,在臺灣新竹縣北埔鄉的鄧南光影像紀念館,依然保留著鄧南光用過的相機和當年拍攝的照片。

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從這些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攝影者的目光還是很關注年輕女性的,特別是她們的著裝。日本和服起源於唐朝,每個女人的衣櫥中,最心愛的總是和服,在重要的場合,甚至是與好友逛街的時候,和服是第一選擇。和服的種類很多,有男女之分,便服和禮服之分,還有已婚未婚之分。關於和服最初的設計理念,說是為了生育,其實並不正確。

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對於日本,在明治維新前的1000多年裡,老百姓的生活基本與世隔絕,當時制度規定,人們不能隨意外出,不能隨意經商,不能隨意與陌生人交往。但是,發展到30年代,日本經濟總量已經在世界上排名第六,特別是在時裝領域,一枝獨秀。一直到今天,很多日本人仍在津津樂道,並專門開發了一款裝扮小遊戲《30年代的日本時裝》,在懷舊情結中風靡一時。從當時街頭女孩子的穿衣打扮來看,當時日本人的思想很開放,接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

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在服裝界有個說法,沒有哪一款設計能趕上比基尼對人們視覺的衝擊力。比基尼誕生的時間不長,上世紀40年代,美國為了節約布匹,發明了這種款式的服裝,到50年代才逐漸被大家接受的。但是,從這張圖片中我們看到,30年代的日本,已經有了類似於比基尼的泳裝。而到了如今,日本更是把每年的7月5日設為比基尼日,這一天,你會看到各種時尚比基尼服裝。

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和如今一樣,1930年的日本街頭,你看不到女人在街頭破口大罵的,更看不到吵架動手的。日本女人相夫教子是出了名的,彼此之間也很有禮貌,特別是在上層社會中,日本女人似乎很有修養,喜怒哀樂不行於色,有無以倫比的忍性,這是長期嚴酷修煉的結果。曾經有一部日本電影《人證》,道貌岸然的母親平靜的殺死了自己的私生子,讓國人感覺恐怖。

30年代,臺灣人鏡頭中的日本女子

1930年的日本,處在快速發展期,特別是九一八前夕,他們佔領的土地面積比如今還要大。其中就有通過甲午戰爭獲得的臺灣島、朝鮮半島、通過日俄戰爭佔領的的庫頁島南部地區等。這時候的日本女性,家庭收入高,經濟條件好,享受著最後的快樂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