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為何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光彩屬於莫德爾?

白楊樹下談歷史


本身蘇軍削平了勒熱夫突出部就是一個重大的勝利,不過是慘勝。削平了勒熱夫突出部以後,德軍不能夠再利用這個突出部作為進攻莫斯科,這樣蘇軍的戰役目的就達到了。


勒熱夫突出部的爭奪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從1941年冬天開始,一直到1943年春天德軍放棄勒熱夫突出部為止。

戰爭不是單純的比較誰死的人多,死人多的一方就是失敗者,誰死的少誰就是勝利的一方。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誰通過戰爭這種終極手段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誰才是戰爭的勝利者,不能單純的比較人數的死傷,如果真的是在乎人命的消耗,就不要去打仗。

蘇軍對勒熱夫突出部的進攻可以說是在交學費

蘇軍進攻勒熱夫突出部,應該承認的確是損失巨大,而戰果很小,雖然佔了地方,但是對於德軍有生力量的打擊並不大,但是蘇軍達成了戰役目的。而對於德軍來說,雖然給予蘇軍重大殺傷,但是放棄了勒熱夫突出部,以後再進攻莫斯科就費勁了,況且對於德軍來說放棄了付出巨大代價才守住的勒熱夫突出部,那麼等於是先前為了守住突出部而付出的代價等於是白費了。
莫德爾利用堅固的工事和源源不斷的援兵守住了勒熱夫,但是由於勒熱夫消耗了巨大的資源,德國人後來實在是沒有足夠的資源再投入了,只好放棄地盤來節約兵力。

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則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贏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標誌蘇軍已經是開始轉入了進攻,而德軍開始被動防禦,而勒熱夫突出部德軍所謂的勝利就是一次死傷人數比蘇軍少的戰役,但是對於德軍來說死的比蘇軍少有什麼用?德軍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後,開始一路敗退直至被打死在巢穴裡。
蒂佩爾斯基希和他寫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在這部德國人寫的二戰史中,對於勒熱夫突出部的爭奪著墨不多。尤其是1942年的夏秋,蘇德戰場最吸引雙方注意力的地方還是斯大林格勒,這裡的勝敗決定著蘇德戰爭的勝負。


勒熱夫突出部戰役,本來並不是什麼特著名的戰役,不過當格蘭茨把朱可夫最大的敗仗這個大帽子給勒熱夫戴上以後,這個戰役一下子出名了。本身無論是德國還是蘇聯對於這場戰役並沒有太過重視,德國人自己寫的二戰史中,僅僅是把勒熱夫從1942年夏天進行的戰役算作是蘇聯人的擾亂性戰役,就算是後來的天王星行動,也沒有太多著筆,只是說了為了節約兵力,德軍放棄了勒熱夫。

放棄了勒熱夫突出部,就意味著德軍喪失了大部分進攻莫斯科的出發陣地,而這正是斯大林所希望的,而莫德爾是打得不錯,但是德軍再也不能對莫斯科造成直接威脅了。不知道這有什麼光彩的,戰爭從來就不是靠撤退來打勝的。有一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就是解放戰爭後期的金門戰役,解放軍渡海進攻進攻金門失利,國民黨方面大吹大擂,好像勝利就要來了。但是,金門戰役的直接參與者胡鏈卻有一個十分清醒的認識,就是我輩軍人丟失大陸,區區登步何足掛齒!


紅色手電筒


1942年1月,朱可夫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德軍一口氣撤退了200至300公里,穩住了陣腳。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勒熱夫地區遇到了一個強悍的對手——德國名將莫德爾。

兩人圍繞這個寬約150公里,縱深約100公里的突出部較量了一年,朱可夫始終未能前進一步,不僅蒙受了重大損失,還成就了莫德爾“防禦大師”的美名。不過,也正是利用勒熱夫,朱可夫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莫斯科戰役結束後的德軍,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曾一路敗退的蘇軍,終於找回了戰勝對手的信心,一掃過去失敗的陰鬱,開始了全線反攻。希望一舉將入侵德軍趕出蘇聯。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蘇軍依然沒有取得戰爭主動權。

首先,追擊200公里,也是蘇軍的“極限”。按照朱可夫在莫斯科會戰的計劃,反攻的目的是擊退德軍的包圍,消除對莫斯科的威脅。這就決定了蘇軍的後勤補給等方面,沒有多大的持續力,在德軍的抵抗中消耗也所剩無幾,不得不停下來。

其次,德軍實力猶在。儘管莫斯科會戰,德軍損失50萬人,但不是圍殲戰,而是擊潰戰,德軍仍有100多萬精兵強將。更何況,雙方的坦克、飛機等先進武器都已消耗殆盡,只有步兵對步兵,但就單兵素質而言,蘇軍根本不是德軍對手。

當然,一路高歌猛進的德軍,也是第一次被擊潰,有些“懵逼”,一時沒了章法。但清醒過來的德軍,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在莫德爾的指揮下,多次以反衝鋒抵消了朱可夫的進攻勢頭,不僅站穩了腳跟,還給敢於“冒進”的蘇軍,以殲滅性打擊。

第一次較量,雙方持續了4個月,朱可夫指揮的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共計100多萬兵力,損失達77萬人。7月,莫德爾為了配合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發動了“塞德利茨行動”,11天俘虜蘇軍30萬人。這對自我感覺良好的朱可夫來說,莫德爾成了他“攻也攻不進,守也守不住”的死對頭,徹底沒了面子。

橫看整個戰場,稍事休整的蘇軍,不打算給對手太多的喘息時間,在他們看來,以進攻代替防禦,打亂德軍下一步的進攻節奏。但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在哈爾科夫,非但沒有打亂德軍的部署,反而被俘24萬人。德軍卻順勢而為,又攻佔了克里木。

同時,德軍掌握了高加索地區的戰略主動權,突破了蘇軍防線,並將矛頭指向斯大林格勒。反應過來的蘇軍最高統帥部,儘管急忙調兵,但實力不濟的蘇軍,節節敗退,無法阻擋德軍的攻勢,德軍第6集團軍已經推進300公里,“兵臨城下”。

因斯大林格勒方向告急,不甘心的朱可夫暫時離開了莫斯科。

1942年夏季,隨著蘇軍一系列的反攻失敗,最高統帥部也從根本上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對付德軍不能“一蹴而就”,並研判對手的戰略進攻方向,分別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然而,德軍似乎更關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

儘管蘇軍最高統帥部調兵遣將,但依然阻擋不了德軍的“鋼鐵洪流”,斯大林格勒岌岌可危。8月,正在西線與莫德爾一決高下的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副統帥,前往斯大林格勒“救急”。但不久,德國第6集團軍還是攻進了城區。

雙方在城區的戰鬥進入到了白熱化。大炮、飛機都不起作用,只能是步兵面對面地廝殺或肉搏,全市的街道和廣場都變成了激烈的戰場,每一個房間都會發生慘烈的戰鬥。“添油戰術”成了雙方不得已的手段,有些據點反覆爭奪,幾次易手。

德軍佔領了該城的3/4地區,但蘇軍並沒有放棄抵抗的意思,雙方打成了“巷戰”,“即使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這樣的戰鬥進行了3個月,對於雙方的軍人來說,都已疲憊不堪,“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

城裡激戰的時候,一個大的戰略性反攻,在朱可夫的運籌帷幄下逐漸成形。在他的計劃中,斯大林格勒的當面之敵儘管有百萬之眾,但真正有實力的,只有德軍的30萬人,其兩翼的僕從國軍隊戰鬥力較弱,反攻先拿他們“開刀”,這就是“天王星行動”。

同時,為迷惑對方,牽制進攻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德軍。朱可夫在莫斯科方向也集結重兵,準備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實施反攻,這就是“火星”行動。其實,他這麼做還是有點私心的,他要找機會與莫德爾再較量一番,找回“軍神”的面子。

朱可夫贏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莫德爾沒有給他可以驕傲的機會。

1942年11月,朱可夫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集結幾百萬重兵,對德軍展開戰略性反攻。在斯大林格勒,蘇軍3個方面軍110萬人,從南北兩側突破德軍僕從國軍隊的防線,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對德軍第6集團軍的包圍。

與此同時,在勒熱夫突出部,朱可夫指揮的兩個方面軍共計140萬人,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尤其是對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他準備了70萬人,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展開突擊,企圖像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那樣,包圍莫德爾。

在廣闊的雪原上,蘇軍呆板的戰術,遭到莫德爾密集炮火的阻擊,還沒有攻到德軍前沿,就已傷亡過半。朱可夫憑藉其優勢兵力,擺出大縱深進攻的架勢,但莫德爾採取慣用的“短促突擊”的彈性防禦措施,不斷向蘇軍實施反衝鋒。

更難對付的是,莫德爾根本不願被動挨打,在蘇軍大舉攻擊的時候,他集中3個裝甲師組成兩個戰鬥群,分兩個方向對進犯的4萬蘇軍進行圍殲。朱可夫不得不動用10萬人和350輛坦克的戰略預備隊,恢復對德軍的進攻。

但在雙方的對攻中,蘇軍傷亡慘重,雪地上佈滿了士兵的屍體,攻勢也漸漸地減弱,朱可夫最終下令暫停了“火星行動”。此役蘇軍傷亡76萬人,其中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就造成蘇軍30多萬傷亡,而自己僅傷亡4萬餘人。

更讓朱可夫倍感洩氣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莫德爾居然在25天內,悄悄地指揮40萬德軍,撤退100公里。這些都是在蘇軍的監視下做的,等反應過來下令追擊後,蘇軍又損失了10萬人。看來,莫德爾是朱可夫的“天敵”。

不管怎麼說,朱可夫在戰略上贏得了勝利。由於他在熱勒夫的積極進攻,致使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少之又少,甚至拿不出多餘的部隊去救援包圍中的德軍。儘管損失慘重,但達到了戰役目的,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單從戰術角度來說,莫德爾給世人展示了他的戰術造詣,尤其是他將坦克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在被動中尋找主動,不放過任何打擊對手的機會,並“以弱勝強”,讓對手毫無成就感。儘管朱可夫贏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光彩屬於莫德爾。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朱可夫傳》、《回憶與思考》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光彩屬於莫德爾?這只不過是近年來德粉眼中的光彩吧?


所謂莫德爾的光彩,當然指的是勒熱夫地區的會戰。莫德爾號稱在勒熱夫會戰中消滅了一百多萬蘇軍。但這純屬數字遊戲!



所謂的勒熱夫大會戰,本身是15個月時間裡的十多場戰役,並不存在所謂“一次殲滅百萬蘇軍”的這種孤立戰役。而且,勒熱夫的戰線非常漫長,基本等同於蘇德戰場的中部戰線。蘇軍在勒熱夫確實打得比較難看,但作為上千公里的戰線,而且時間長達15個月,一百多萬的損失也並非那麼駭人聽聞。


所謂的“莫德爾以20萬德軍擊敗10倍、20倍蘇軍”,就是這種文字遊戲的產物。蘇軍在勒熱夫地區的一系列攻勢裡,沒有超過100萬兵力的。多次戰役累加後當然超過100萬了,但能算數嗎?



同時,德軍也不是隻有20萬。勒熱夫系列戰役中,德軍投入的是整個中央集團軍群的百萬兵力。在勒熱夫的單獨一場戰役裡,德軍部署於蘇軍攻勢正面的兵力,可能是20萬甚至10萬,但蘇軍在局部投入的兵力也不過幾十萬而已,蘇軍的優勢並沒有那麼誇張。


朱可夫在勒熱夫一系列進攻戰役中的頻繁失利,正是因為逐次投入兵力,並沒有真正形成真正絕對的優勢。以坦克為例,蘇軍雖然坦克數量佔了上風,但是彈藥、油料的供應都很倉促,維修保障也很差勁,經常是打了一半發現沒油了,或者坦克故障拋錨了,只好扔掉坦克往回跑。



在1942年的一些戰役裡,蘇軍看似兵力和武器很多,其實都是假象。真正應該比較的是蘇聯和德國兩邊的彈藥消耗量。在1942年,德軍彈藥消耗量是蘇軍的三倍!


蘇聯坦克產量在1942年雖然是德國三倍以上,但是各種彈藥供不上,特別是支援炮火壓不過德軍。就算坦克數量再多也是送人頭的。


所以,勒熱夫戰線看上去似乎是蘇軍佔有兵力優勢,但實際上這種優勢是虛假的。莫德爾只不過是正常發揮了德軍的火力優勢,將蘇軍準備不充分的進攻逐一粉碎而已,進而給蘇軍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裝備損失。所以,不必要過分神話莫德爾這個人。


陶式防務評論


因為莫德爾在爭奪勒熱夫(火星行動)中讓朱可夫慘敗到不敢面對。

蘇聯最高統帥部希望通過"火星"與"天王星"兩個計劃重新奪回東線戰場的全面控制權。逼近莫斯科的勒熱夫突出部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部隊對莫斯科威脅最大,堅韌的莫德爾和他的第九集團軍就是一支隨時插進莫斯科的利矛。簡單的講,粉碎中央戰線莫德爾第九集團軍比起南方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意義重大的多。

從朱可夫角度看,上一年他曾以十個師對葉利尼亞突出部反覆發動攻擊,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屈服於可怕的傷亡,最終放棄了葉利尼亞。如今的這一次進攻朱可夫將會手握更多資源,重複一遍去年的成功,可謂躊躇滿志、成竹在胸。

結果是在火星行動中,蘇軍損失近50萬人,坦克的損失同樣驚人,據說大約為1700輛,已經超過了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發起的天王星計劃一開始所投入的坦克總數。

但是,傷亡慘重的戰鬥沒有奪回勒熱夫,當然這並不是蘇聯宣傳諱莫如深的唯一原因。

戰後,蘇聯元帥們的態度頗耐人尋味,朱可夫在《回憶與思考》提到莫斯科前面的一系列行動只是天王星計劃的一次佯攻,科涅夫《方面軍司令員札記》中則乾脆斷片,倒是華西列夫斯基為人厚道,大方的與朱可夫分享了斯大林格勒這一歷史上最偉大戰爭轉折點的史詩作者名聲。

一句話,不管是蘇聯,還是俄羅斯,都需要樹立一位勝利象徵——朱可夫。


顫動的丹田


消滅了六十萬德軍,蘇軍傷亡了兩百多萬,犧牲無數士兵生命換來的所謂勝利,還好意思宣揚?!莫德爾,以二十多萬兵力,扛住了十倍於己的蘇軍進攻不說,還殲滅五萬多蘇軍,並有序撤退到後面預設防線。是二戰中出色的防守反擊大師。


中兵一北京


光彩…莫德爾?我只知道朱可夫攻克柏林後,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一位德軍將領:你,過來,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這位德軍將領是莫德爾?抑或約德爾?


鳳撫雲舞


光彩屬於德吹,什麼都能吐得出來,真想全家做肥皂?


Ssjun


自問自答,有意思?莫德爾沒輸,可納粹輸得底褲都沒了。給美歐當狗,下場很慘的。


A山有扶蘇A


斯大林格勒是崔可夫大將對陣保盧斯元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