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在我們的印象中,當提及人體的平均溫度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37℃。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標準是怎麼得到的?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1


為什麼人體正常體溫是37℃

不是30°C、40°C


人體正常體溫是37℃——該說法起源於1851年。


當時,著名的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對萊比錫的25,000位患者進行了百萬次的腋溫測量。


正是這次大規模的測驗,首次定下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C(98.6°F)的標準,並沿用至今。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人體的體溫指的是人體內部的溫度,例如腹腔,胸腔,直腸,口腔,大腦等等。


葉史瓦愛因斯坦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兼主席Arturo Casadevall(阿圖羅·卡薩德瓦爾)曾經表示,溫度每升高1.8華氏度(1攝氏度),真菌物種的數量就會減少6%。


他聲稱,這就是為什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其他冷血動物容易受到成千上萬種真菌的感染,而只有幾百種真菌會傷害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真菌的活動溫度在4℃~30℃之間,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以上的環境中存活。


提高體溫可以殺滅更多真菌、保護自身,但是更高的體溫也意味著人體可能無法接受。所以在這兩者之間,人類或是其他動物必須選擇一個平衡點。


所以人體的正常溫度為何是37℃呢?


卡薩德瓦利提出了一個很奇怪卻較為學界認可的答案:保持恆溫很可能是為了抵禦致命的真菌病。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2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

每十年,美國人基礎體溫下降0.03°C


“我們都知道人體平均體溫是37℃——但是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人的體溫一直在下降。”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朱莉·帕森內特說,研究過人體體溫的醫生幾十年前就意識到37℃的數字過高,“但他們一直認為這只是以往的測量錯誤,並不是因為人體體溫真的下降了”。


為了弄清真相,帕森內特和她的團隊綜合了三個數據集:


UAVCW隊列:23710名退伍軍人的醫療記錄,測量時間為1860年–1940年,研究人員據此計算出一個世紀前的基礎體溫;


NHANES隊列: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普查(第一次)》數據,覆蓋15301人,測量時間為1971年-1975年;


STRIDE隊列:21世紀初斯坦福轉化研究集成數據庫150280份數據,測量時間為2007年–2017年。


研究人員通過來自這些數據集中的677,423個溫度測量值,建立了一個線性模型,該模型可以表示出體溫隨時間的變化。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19世紀初期在美國出生的男性的體溫比今天的男性高0.59攝氏度,

每出生十年的溫度降低了0.03攝氏度。


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的體溫也下降了0.32攝氏度,下降速度與男性相似,每出生十年降低0.029攝氏度。


帕森內特說:“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在微生物學意義上,我們與過去的人差別很大。”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3


在正常體溫範圍內

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由於出現了疫苗和抗生素,現代人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們的免疫系統不那麼活躍,身體組織也不易發炎。”


“如果的確如此,那麼在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的其他國家,人體體溫應該也已經下降。”帕森內特表示。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那麼,人體正常體溫下降是一件好事嗎?不一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教授表示:


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後,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


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在工業社會以前,醫療技術沒有如今這麼發達,人類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來抵抗細菌和病毒。


現在由於飲食和藥品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生病的時候越來越依靠藥物,從而自身的免疫力降低。


那麼,平時體溫偏低又或者是免疫力較差的朋友該如何提高呢?一起往下看~


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為什麼不是30°C、35°C、40°C?


4


健康小貼士


1、 每天泡腳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臨床流行病學教授廖皓磊表示加強運動、營養,的確可以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提高基礎體溫。


面對新冠肺炎,我們要增強免疫力,可以通過物理療法和行為療法:


冬季最好戴帽子,每天泡腳洗熱水澡,多喝熱水。現在大家宅在家裡,無事可以泡泡腳,一天三次不為過。


2、 溫柔運動


武漢市第四醫院運動醫學專家張青松介紹,如果排除測量有誤,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不是病態。它對身體的健康沒什麼影響。


據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的運動對免疫力提高自然是正向作用。運動對心肺功能、慢性疾病有明顯改善作用。長期適量運動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但是在進行大強度運動的3~72小時,會處於免疫“空窗期”,比平時更容易遭受病原體感染。


所以目前在疫情下,不提倡臨時抱佛腳開展高心率、高強度的運動 ,這樣反而會降低抵抗力。


3、 參照“膳食寶塔”安排生活


“城市留言板”問診專家庫成員、武漢市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許淑芳副主任醫師是中國營養學會註冊營養師,同時也是內分泌學碩士、消化內科博士、營養學博士後。


許淑芳主任認為,居家隔離期間,普通市民日常活動量減少,如果擔心發胖,可參照“膳食寶塔”來安排生活。


【減】

可適當減少主食、油脂,減少熱量攝入。普通成人每天應吃250~400克主食,想避免長胖,可按下限控制在250克左右。


體型較小、熱量需求量少的人,可以適當再減少,但不要少於150克主食。


【規律】

不主張一日兩餐,最好按平時規律。


一天至少吃三餐,中餐或晚餐分量適當減少。蛋白質要三餐均衡分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