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兵書上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粟裕就是善於在與敵人的鬥爭中,充分利用各方資源,變對我不利為有利,變對敵有利為不利,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可能為可能。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皖南事變前

1941年,皖南事件爆發後,為了保證蘇中地區的軍事防務,粟裕奉命離開鹽城,悄然南下蘇中戰略區。時任蘇中司令員、一師師長的粟裕,充分利用蘇中地區的地理條件,運用各種戰略戰術,與當地老百姓一起,共同書寫了一篇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當時,日軍佔領了東臺縣城,為了保證戰略戰術的執行和抗日力量的實力保存,粟裕他們轉移到了縣城以東的三倉一帶,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日軍進村掃蕩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日軍得知消息後,在粟裕他們轉移過去不久,就開始調兵遣將,圍剿粟裕部。粟裕在面對敵人多次大規模的"掃蕩"下,帶領軍民積極投身反"掃蕩"。

蘇中地區河道縱橫,水網密佈,但是無險可守,如果僅僅是依靠雜草和蘆葦等做掩護,那火光一起,藏無可藏,最終只能與敵人展開正面戰鬥,那必定會損失慘重。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日軍掃蕩

當時部隊中有人分析,面對敵人裝備上的優勢,利用水網來建立起牢固的防禦體系是不可能的。

但是粟裕卻不那麼想,他認為,只要聯繫好群眾,肯定能在地形上大做文章,我們無險可守,那如果自己不需要守呢?敵人裝備精良,可是船開不進來,他還怎麼打呢?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粟裕在前線指揮

帶著這個想法,粟裕將毛澤東的游擊戰理論創造性地運用到蘇中水網地帶,開創了水網遊擊戰的先例。

粟裕說:"這一代水網密佈,又有蘆葦、雜草掩護,只要合理利用,肯定能變被動為主動,我們哪都不去,就堅持原地鬥爭。"他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地形條件,利用水位下降的空隙,發動群眾開展改造地形的群眾運動。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反掃蕩

一方面,他們在河道上構築明、暗、交通、柱、阻塞等壩體,使得我方軍民的小木船可以暢行無阻,但是日軍的汽艇卻難進分毫。另一方面,將修建的固定橋改為活動橋,將道路由曲變直、由直變曲,多挖岔路口,這樣,敵人行動起來就困難重重。

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挖小河的形式,將各大河連接起來,使得水網、陸地聯繫非常緊密。對於粟裕的這幾項設計,部隊上下對他的聰明才智佩服的五體投地,就連不懂軍事的老百姓也豎起大拇指,稱讚其巧妙。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日軍掃蕩

實踐裡出真章,在粟裕的幾項設計基本完成後,敵人的進攻已經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每次鬥志昂揚的衝進來,都是灰頭土臉的逃回去。

由於粟裕也命人不斷改變各處佈局設置,敵人下一次來又變了樣子,敵人損失非常慘重,卻又無可奈何。

蘇中軍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擊戰理論,獨創水網遊擊戰反圍剿

粟裕

粟裕帶兵打仗向來不拘小節,常常不按套路出牌,致使敵人吃盡了大苦頭。辯證地看待事物,也讓很多不可能的戰鬥變為可能,甚至變得對我方非常有利。蘇中反"圍剿"也讓我們看到了游擊戰爭的靈活性,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