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我們的社會在不停的發展進步,當前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所有的一切都一直在變,似乎拒絕改變的東西就會面臨淘汰,這句話在可觸可達的商品中,多可驗證。

農產品也是商品的一類,但因其特殊的基礎屬性,與尋常商品又有所不同,因此它成為當前時代發展下諸多“商品”中改變最慢的一個東西。

當其它商品隨著社會發展變得功能更全、“包裝”更美、營銷推廣更完善的時候,農產品依然還是那個樣子,供給吃喝、用熟料袋提著。

發展的背後是什麼?它的背後有很多,但“競爭”一定是其中之一,不然“商品”為何要變呢?

當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農業人一定深有體會,整體銷售的壓力不亞於任何一個商品,最主要的是還賺不到大錢。

於是乎農業從業者感嘆種地難,賣農產品難,總的來說做農業很難。

之於農業要麼退縮,要麼難則思變,一些新農人開始動起了腦筋,大部分想要改變的農業人入手點選擇了農產品“包裝”,這其中部分人確實是成了賺了,但更多的是毀了賠了。

這是因為太多的消費者對所謂的“包裝”並不買賬,甚至是反感至極,其實不只是消費者有些農業人也同樣認為農產品的“包裝”要麼毫無用處,要麼就該是“紙盒子”、“塑料袋”。

這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態度,我們不能說嘗試改變新農人錯,同時也不能說反感農產品“包裝”的消費者、拒絕農產品“包裝”的農業人錯。因為所處的位置和角度不同,看到的內容和結果也不一樣。依農作為一個農業人,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對農產品“包裝”的看法和認識,依農寡識,因此只是探討不下結論,接下來我們開始。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農產品包裝之下應該是真材實料,否則只會徒增反感自斷財路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依農相信大家對“買櫝還珠”的典故不會陌生,這個故事、這四個字一直都在勸誡我們所有人在生活和消費場景中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別說是農產品這個特殊的商品,僅就尋常商品而言,當華麗的“包裝”掩蓋了商品的本質,消費者買的是“包裝”還是商品本身呢?我想大多數人買東西不是為了裝它的“盒子”吧(當然這裡我們不抬槓,依農不否認確實在許多商品中有隻為“包裝”掏錢的消費者)。而對於農產品這個特殊的商品,“吃它”永遠是其本質所在,它可以因“包裝”更漂亮、更好賣、更易被接受,但當千篇一律或華麗、或文藝、或情懷的外表下裝了一個“爛蘋果”的時候,消費者會說:去它(※※)的“華麗”、“文藝”和“情懷”。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那些篤信“一層皮包裝”的農業人,自嗨的認為農產品包裝越“華麗”、越“情懷”、越“文藝”消費者就越掏錢,引號中的那些東西若是激起了消費者的共鳴還好,或許能成就“一次”的交易,但其實實際情況下大部分引號中的東西都只是自嗨或只是模仿,更重要的是還嗨過頭了。那些華麗、文藝、情懷給的應該是被吃下去的農產品而絕不是農產品外被搞成僅是“一層皮”的包裝,應該從獨一無二的本質出發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仿。談及農產品的“包裝”,我們就想到“褚橙”,因為真的少有別的可想。關於褚橙,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它的故事、情懷、標準、推廣,甚至只把褚橙的成功歸結於褚時健這個人。可如果我們看到的這些的裡面是“爛橙子”、“同質化”、“也就那樣”,那麼我們連這個例子都不會有了。總而言之消費者為“一層皮包裝”掏一次錢可以,後續的掏錢得看箱子裡的東西是魚眼還是珠子。借用營銷圈的一句話“一等產品,三等包裝”才是長久的、消費者需要的,農產品“包裝”可以有,但農產品永遠是核心,包裝之下若無真材實料,只會自斷財路,最終抱怨一句:“農業真難搞”。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不被反感的農產品“包裝”,一直在消費者腰包裡掏錢

我理解的農產品的“包裝”,絕不只是一層皮,當然它應該有那層表面的“皮”,也應該有被賦予的文化內涵,還該有直抓消費者內心的營銷和推廣,不過仍如前文所說,這一切服務的應該給予農產品本身,突出的也應該是農產品本身。任何對農產品喧賓奪主的“包裝”,不過是一張虛假的皮,就如街頭賣大力丸一樣,可能有衝動消費,但也僅此而已。

要不還是“裝塑料袋”裡買?那也不是,雖然短時間內大部分農產品還只能“裝塑料袋”裡賣,但是一切都在變啊,消費者反感的是那一層虛假的皮,絕不是基於農產品本身的包裝。不被反感的“包裝”,找到“需求”的包裝,一直在從消費者腰包裡掏錢,並且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農產品的“包裝”掏錢。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褚橙不用再說,我們聊聊“周杰的大米”和“趙亮的雞”,就是那個“爾康”周杰和“三德子”趙亮,他們涉農後的故事依農之前寫過,但那時寫的淺短聊的是模式不是“包裝”,但其實基於農產品本質的農業模式不也是“包裝”的一部分嘛。有人說他們賣農產品靠得是名人效應,這個依農不否認是他們自帶的絕佳“包裝”,但沒有優質的米、好吃的雞,周杰給武漢捐米不會有人喝彩,趙亮養雞養不了12年。有人說吃“周杰的米”、“趙亮的雞”的只是極少一部分人,這樣的“包裝”太個例,不可複製。這完全沒錯,你能從消費者口袋裡掏錢的農產品“包裝”也只會是個例,不過是另一個問題了,農產品“包裝”除了基於農產品本質外,這“包裝”還必須有針對性,無論怎樣任何商品也不可能讓所有消費者掏錢,讓你賺錢的只是願意為你基於農產品本質出發的“包裝”掏錢的人。“你”、“農產品本質”都很重要,我們成不了周杰、趙亮,但可以有“張三的蘋果”、“李四的梨”,讓消費者掏錢買單,“張三”和“李四”很重要,但要讓消費者持續的掏錢買單,“蘋果”和“梨”比“張三”和“李四”更重要。

給不瞭解“周杰的大米”和“趙亮的雞”的朋友們貼個文章鏈接: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寫在最後,寫給農業人

有的朋友會說依農你寫到最後,也沒有給出什麼樣的農產品“包裝”才能讓消費者掏錢,一點建設性的意義都沒有。其實依農已經說了,現在補充說:可口可樂包裝瓶中裝的永遠是標準化的可樂,但蘋果雖該有標準化,也只是“你”給它包裝之下的標準化。我國有太多的“蘋果”產地,有太多的“蘋果”品種,同樣的,“你”也有千萬個,那麼能讓消費掏錢買單的農產品“包裝”絕不是1、2、3的模式套用,所以哪有具體措施,除了“你”沒人能幫你從消費者腰包裡掏錢。最後依農給農業人說,依農認為的農業未來,應是一個多彩的樣子,仍有提著“塑料袋”賣農產品的,同樣也有為農產品“包裝”掏錢的。絕不是就該“規模化”、就該“有機化”、就該“包裝化”,水稻被人類種了10000多年,至今依農也沒看到它就該怎麼樣,128一斤的大米和3塊一斤的大米都有人吃,“你”想做那樣,你選擇。

“包裝”後的農產品,有人反感說不過一層皮,有人掏錢為真材實料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 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