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江城的“鋼鐵”戰士

馳援江城的“鋼鐵”戰士

馬振和(中)、程衛紅(右)、劉倍爾(左)三人在武漢的捐贈物資聯合應急倉庫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3月14日上午9時許,載著3名商丘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員的裝備車緩緩駛過商丘高速收費站,他們圓滿完成馳援武漢的物資轉運工作,25天后平安歸來。歡迎儀式安靜而簡短,隨後隊員們入駐指定賓館隔離。

因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

在武漢市黃陂區天河三路附近,一塊人煙稀少的荒地上,矗立著一座灰色的倉庫和一排集裝箱板房,這裡是中華慈善總會和湖北省慈善總會疫情防控捐贈物資聯合應急倉庫。藍天救援隊作為志願者團隊,負責倉庫物資的具體運維和調運分發。

1月25日以來,超3000萬件國內外援助湖北的防疫物資從這裡緊急運往醫院、單位、社區,統一藍色著裝的志願者用雙手和汗水築起了一條物資中轉的“生命通道”,完成愛心捐贈的“最後一公里”。

這是一群“鋼鐵”戰士:沒有床,坐在椅子上靠一夜;沒有熱水,堅持半個月不洗澡;沒有電,無法燒開水,寒風中拿著礦泉水直咕嚕。他們千里奔波,與疫情賽跑。

這群“鋼鐵”戰士中便有3位來自商丘,他們是:馬振和、程衛紅、劉倍爾。

隊長馬振和清楚地記得,2月8日是元宵節,河南藍天救援隊發出前往武漢支援抗疫的招募令。商丘藍天隊員馬振和、程衛紅、劉倍爾第一時間報名,他們告訴記者,藍天救援的使命就是防災救災,志願服務是原則。用程衛紅的話講,“當時啥也沒想,一號召就報名了。”

他們瞭解到,前線條件艱苦,沒有房,沒有床,當時甚至連食品都不足。就自己採購各類食品,帶上被褥和帳篷、睡袋,後備箱塞得滿滿的。商丘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第一時間為他們開具了通行證。

2月18日7時,帶著商丘藍天隊員的叮嚀和祝福,他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程。途中和河南其他隊員會合到達武漢時已經是下午5時,剛停穩車,就有一批物資到達。沒人認識他們,都是穿著藍色隊服的藍天人。他們來不及休息,立即投入戰鬥。等到他們支好帳篷準備休息時,已經是次日凌晨2時了。

天剛亮,3人就被編入相應的工作組。馬振和分配到後勤組,後調整到搬運組;程衛紅分配到倉管組;劉倍爾先後在辦公室、監管組工作——開始了他們長達25天600個小時的幾近不眠的日夜。

“在那裡基本沒有作息時間觀念,只要是來了送援助物資的車輛,我們就趕緊過去把物資卸下來,碼放到倉庫裡。”馬振和說,登記、分發、裝貨、卸貨、搬運、運輸,這是隊員們一直重複的工作。從白天到黑夜,隊員們刻不容緩。為了保證速度,許多隊員都是穿著衣服休息,他們只想快點、再快點將食品、醫療等物資運到防疫一線。因為他們知道,已經是深夜了,120救護車還來提貨,意味著什麼。

因為疫情來得突然,物流倉庫是臨時搭建的,隊員們吃住在倉庫。剛開始隊員一日三餐湊合著吃,睡帳篷,下面用紙箱鋪地,由於電壓跟不上,一連幾天都洗不上一次澡。劉倍爾最害怕的就是睡覺,武漢雨水多、天氣潮、氣溫低,又是露營,紙箱和被褥潮得能擰出水來,皮膚經常瘙癢。直到3月上旬,各項支援物資陸續到位,隊員們才住上簡易板房、洗上熱水澡、吃上正常飯。

中轉站每天有數百噸的裝卸量,而且大多散裝在集裝箱內,需要靠人力去分揀、裝卸,每一個活都很重,時間又緊。大家使命在肩,依然勇往直前。

最麻煩的是倉管,95%的物資需要開箱清點,重新分配。有時一項捐贈要分給40多家醫院,僅口罩就有十多種型號,且大部分標寫的是英文,手套要數到“只”,不能有絲毫差錯。程衛紅看不懂英文,就用手機軟件翻譯。幾乎每天四五個小時蹲在地上清點,眼睛都花了,腰累得晚上睡覺都伸不直。

戰場上沒有夫妻,都是戰友

馬振和、程衛紅是夫妻,又是年齡最大的隊員之一,照樣和年輕人一樣幹。隊員們知道後,都對他們豎起大拇指。他們淡淡地說:“戰場上沒有夫妻,都是戰友。”

和他們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藍天戰友們累計達56支分隊450人,日均分撥物資72萬餘件。男女一視同仁,軍事化管理。“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馬振和剛開始在後廚,和另外3人負責200人的飲食,每天清晨5時許就要起床,洗切蒸煮,事情繁雜,忙得像一隻陀螺。有時早上要煮600只雞蛋、中午要切50公斤肉,累得胳膊到現在都抬不起來,但他從來沒叫過一聲苦。後來轉到搬運組,勞動強度更大。半掛運輸車送來的物資主要是酒精和84消毒液,一桶30公斤,一車55噸。一支分隊有八九個人,純人工卸貨,有時連續卸好幾車的貨。這樣的數量對全體隊員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老馬一直有腸炎,加上水土不服,剛到武漢的時候一連五六天都在拉肚子,但他從未提出休息。馬振和今年53歲,和年輕人一樣玩命幹。他說,是戰友,就要同甘苦、共患難。

轉運站的物資一刻也不能耽擱,女人當成男人幹。程衛紅年過半百,在倉庫一站就是十來個小時。劉倍爾負責監管、執勤、消殺,每天的微信運動記錄在2.5萬步以上。程衛紅、劉倍爾的腿不同程度的浮腫,指頭一按一個坑。消毒手套一戴就是一天,加上出汗,手浸得泛白,她們沒有叫苦。劉倍爾還得意地對記者說,武漢之行圓了她的軍人夢,體會到了什麼是生死兄弟和患難與共。

隊員的衣服破了,不論認識與否,劉倍爾都義務修補。隊員的頭髮長了,她試著去剪,任意發揮,大家樂在其中。

本來商丘分隊的工作週期為10天,他們硬是幹了25天。3月14日凌晨2時,他們3人在隊員們的歡呼聲中離開了陣地。告別時,他們淚流滿面、依依不捨。程衛紅回憶說,和那些戰友並肩戰鬥,累並快樂著。

因為愛,所以上去了

劉倍爾是誰?我也不知道。劉倍爾是化名。採訪中她堅持用化名,也不說她的單位,我只知道她姓劉,35歲。記者對她的行為很好奇,她說:“我到武漢救援不圖任何名利,因為愛,所以上去了。”

劉倍爾2012年開始做志願者,7年來堅持到敬老院、福利院、商丘愛心團參加志願活動。2017年,她加入商丘藍天救援隊,愛心充盈心間。

採訪馬振和夫婦也很艱難,他們在賓館隔離房間很長時間都不下來,不願意接受採訪。他們說,我們做公益就只是喜歡,不是為了出名。

劉倍爾的單位還沒有復工,單位的同事到現在也不知道她的逆行。馬振和夫婦自己乾點小生意,因為援助,門店至今不能開業,損失不小。

為了這個愛心,他們甚至迴避了親情。劉倍爾報名後,為了防止親友阻攔,也不想讓親友擔心,她把所有親戚和同事的微信都屏蔽了。當時武漢疫情最為嚴重,她心裡也是忐忑不安。走之前,她見了一個閨蜜,把萬一不測後的事情做了交代。

七八天後,在縣城的父母察覺到她去了武漢。電話中她不承認,父親流著淚給她發了一條短信:“閨女,武漢還要人嗎?上戰父子兵,爸也想去。”哥哥也發來信息:“妹妹,這是光榮的事,你不要再瞞我們了。”劉倍爾淚水長流。此後,她每天都要和父母互報平安。

記者問劉倍爾是不是後悔過,她的回答很乾脆:“我就是奔著幹活去的,幹力所能及的事,永不後悔!”

馬振和說,家裡的老人只有岳母還健在,直到現在他們也沒有告訴老人。兩個上大學的女兒非常支持父母的決定,每天在後方為他們加油。

在記者面前,馬振和顯得非常疲憊,卻不住地表示:“國家有難了,我們大的事情做不了,這點救援不算啥。”程衛紅更是淡然:“志願者心裡都有大愛,別人也會去的。”

離開武漢時,湖北慈善總會為他們送來了感謝信和榮譽獎章,馬振和還獲得河南分隊唯一的優質服務金獎。

魯迅說過:“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世上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光,然後點點螢火匯成人間星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