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水滸》那點事(二)

三、讀深背景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是一幅社會縮影的壯麗畫卷。讀深背景是探究作品內涵的前提,也是對作品當時社會風貌的一個瞭解,基於斯,讀書前,深入瞭解一下作品成文背景,對探究著作內涵是有很大幫助的。《水滸傳》故事發生於北宋末年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當時北宋王朝皇室衰頹,朝廷腐敗,宋徽宗貪圖享樂,濫用壞人蔡京為相,加上高俅,童貫等大奸之人推波助瀾,助紂為掠,他們對人民橫徵暴斂,天下蒼生民不聊生,逼得許多百姓鋌而走險,一時盜賊四起,《水滸傳》所反映的內容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及時雨宋江率領被逼的梁山好漢起義的故事,小說寫被逼的義士聚義梁山,他們“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大旗一出,許多好漢,包括小官吏,大商人都加入了這個隊伍,並飛速壯大,小說也開起了歌頌農民起義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第一次呈現出“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美好畫卷。一百零八將,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個個神勇,被明代列為四大奇書之一(另三部《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後六大傳奇名著也有之(另五部《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建國後,新中國把它又列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另三部《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可見《水滸傳》從古至今,文學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古好文章。對後世中國文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作者羅貫中(筆名施耐庵)被推上古代文學巨匠之位也就不足為奇了。把《水滸傳》當作經典名著推薦給中學生閱讀,也更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小說特點突出。它將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融合體現得非常完美。吳用儒家學究代表,他忠實履行儒家信條,仁智禮義信,他對眾英雄可謂仁義,辦事處處智慧,智取生辰綱的策略就看得出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他對宋江忠心耿耿,禮與宋江,信與宋江,最後死在宋江暮前,也算是義到了巔峰,儒到了極點。魯智深佛門代表,《水滸傳》裡面的英雄多為草寇,或多或少有汙點,而唯獨魯達沒有汙點,他一路都在幫人,並且幫的多為女人,幫金翠蓮,拳打鎮關西,給金氏父女銀兩,是出於扶弱濟貧,他們此時最需要幫忙除強,他都幫了。他還幫助了劉太公的女兒,周通要她做壓寨夫人,魯達救了她,這也為他自己落草走向二龍山打下了基礎。他也幫了林沖的老婆林娘子,林娘子的出現,讓魯達徹底淡出了大相國寺,一步一步走向江湖,在滾滾紅塵中修行,他很智慧,故法號智深,也終成一佛,公德圓滿,十分可愛。公孫勝道家高人代表,他的做派,和老子深不可測一脈相承,他會陰陽八卦,識五行運轉,能觀天象,降妖邪,師出神通三界,上下能知五百年的世外高人羅真人,與吳用一起做了梁山好漢的軍師,共同輔佐了梁山大業。他淡泊名利,從來不要功名,願做閒雲野鶴,無疑是梁山英雄中最幸福的人。儒家道家佛家本來各是一派,勾聯不多,但他們能在《水滸傳》裡親如一家,成為好兄弟,這也太神奇了吧。儒家講究的入世(受招安),佛家講究的出世(歸縮),道家追求的無為與順其自然,三個流派三條線,有機融合為一體,《水滸傳》也就自然成了三教和諧共處的精品之作了。還是儒家人是最明白的人,吳用死前恍然大悟一個事實,原來以為是在輔佐別人打江山,後來才發現宋江、盧俊義等人對他言聽計從 ,他們是在為他打天下,真正的水滸英雄掌舵人是自己,宋江死後,吳用選擇了捨生取義,自盡於宋的墓前。也算為梁山英雄們的終點畫了個句號。不過,他不死,大宋王朝也不會放過他的。

說到這裡,周文王周武王似乎並沒有梁山好漢那麼多可用之將帥,而他們能建制王朝,宋江的梁山英雄枚不勝舉,前面七十回形勢那麼好,後面什麼原因會失敗?這值得思考。周文王武王勝利是因為他們具有革命的完全徹底性,目標明確,不達目的不罷休,再加上商紂王殘暴無道,朝廷政權風雨飄搖,他們終取勝利。而宋江的起義會失敗,究其原因,我認為:首先起義軍領導層小農意識嚴重,缺乏革命徹底性,對封建帝國北宋王朝抱有幻想,沒有遠大理想,後來改變了革命的初心,沒有一個先進的政黨的正確領導,兩次受招安,被北宋朝廷利用,錯誤地征討方臘,兩支起義軍本應聯合攻宋取勝的,而因為宋江起義目標不明確,出現方向性錯誤,攻打本來應該是自己人的方臘,宋江沒有看明白是大宋朝廷要他們互相攻擊,達到兩敗俱傷後來收拾他們。宋江投降了政府這個大敵,起義失敗也就命中註定了。其次是北宋王朝是我國古代經濟比較繁榮富強的時期,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還很強大,沒有到滅亡的境地,實在是憑領導力量不強的農民起義在當時是還推翻不了的。其三是沒有發動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加入到起義軍中來,沒有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力弱勢單,他們沒有明白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的道理,這也加速了起義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