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咋就成了“香餑餑” 辱罵扶貧幹部被刑拘值得嗎?

近日,湖北恩縣一男子因想當“貧困戶”不成,就在朋友圈發文辱罵扶貧幹部,從而被刑拘。(9月15日 澎湃新聞)。

據悉,這名男子,長期在外打工,曾兩次犯罪入獄,雖無房且無力修房;因不符合國家扶貧政策,故其申請未被批准,從而懷恨在心,公然在朋友圈中發文辱罵扶貧幹部,不僅有違社會公德,還觸犯了相關法律,受到罰處可謂是大快人心。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扶貧攻堅就是要消除貧困,全面小康“一個都不拉下”;要脫貧致富,需要黨和國家政策支持,需要廣大扶貧工作積極給力,更需“貧困戶”,更新觀念,摒棄“等、靠、要”依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

認定“貧困戶口”,本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項政策性較強的工作,不是申請就能獲准的,更不是扶貧幹部說了算;因未獲準為“貧困戶”,不去從自身找原因,而心生不滿、責怪扶貧幹部,顯然是犯了方向性錯誤。

在扶貧過程中,被認定為“貧困戶”後,不僅有扶貧幹部主動上門,問寒問暖,關心其生活、生產疾苦,指導其脫貧;逢年過節還有幹部登門送糧油、紅包,幫助其解決“燃眉之急”,而且還將享受到諸多政策福利。

貧窮雖說不再是恥辱之事,但或多或少有點不光彩;現實中,有爭當先進,有爭當致富能手,有爭當人民代表的,而爭當“貧困戶”實屬罕見,究其原因,也許正是其享有的豐厚的待遇,在利益的驅使下,讓個別人不擇手段,爭先恐後要當將“貧困戶”。

將“貧困戶”視為“香餑餑”,說明了在個別農村“等、靠、要”的觀念,還有一定市場;面對貧窮,不是主動作為,奮起直追,而是甘於貧窮,全身心地等著黨和政府的給予;而這種觀念的存在,既有個別身陷貧困農民自身因素,也不能排除扶貧政策上出現了偏差,過分注重給予,忽略了精神扶貧與積極引導。

扶貧是一項綜合的長期工作,要斬斷窮根,需要黨和政府積極搭建致富平臺,需要扶貧幹部為其出謀劃策,提供物質與技術,更需貧困者更新觀念,自力更生,用自已勤勞雙手,不斷去創造,從而實現自已的“致富夢”。

“貧困戶”變成了“香餑餑”,雖是個別現象,但其潛在的危害不可小覷,無疑會讓其失去致富的動力,阻礙著扶貧大計的有效推進,讓精準扶貧不得不打折扣,助長了不勞而獲的思想,背離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面對問題,扶貧幹部應知難而進,勇於去“啃硬骨頭”,主動調整扶貧思路,深入貧困戶之中與其平等溝通交流,喚醒其發家致富的意識,激勵其主動作為;切實改變一味“給予”幫扶方式,變“輸血”為“造血”,紮實開展致富技能培訓,為其提供勞動崗位與條件,讓其自已動手,去收穫致富的喜悅,讓喜悅中不斷強化致富意識。

扶貧攻堅,堅就在“扶智”上,唯有在“扶智上”下足功夫,讓貧困者觀念更新,擁有相應的勞動技術、技能,方能形成“人人爭富”好風氣,讓貧困者徹底告別貧窮,昂首挺胸邁步全面小康路。(尚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