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相依!農村有個怪現象:最被寵、最討老人歡心的孩子都很"慫"

農村老話常說“人過一百,形形色色”,如今農民回村後對這句話感觸頗深,不管是小時候的玩伴,還是親戚家一起長大的表兄妹、堂兄弟,彼此間有了不一樣的身份和經濟狀況,聚到一起的時候,那種微妙的關係相信農民都能感受出來。

禍福相依!農村有個怪現象:最被寵、最討老人歡心的孩子都很


其實不止是在親戚當中是如此,這種情況在農村多子女家庭當中,親兄弟姐妹間也很突出。別的不說,有一個現象不知道農民發現了沒:農村子女多的家庭,最被寵的那個往往會很“慫”,回村後大家發現混的最不好的就是他(她),為啥會這樣呢?

禍福相依!農村有個怪現象:最被寵、最討老人歡心的孩子都很


1、會說話當錢使,被寵的那個往往更會討老人歡心

村裡的老人常說一句老話叫“會說話當錢使”,在農村有些人身上,這句話表現得很明顯,農民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村子是否存在一些本身沒什麼別的本事,家裡邊也沒什麼比較厲害的親戚,弟兄也不多,但是在村子裡說話辦事兒卻格外的有話語權,其他農民格外的信服,這類人往往就是會說話的那類人。大到一個村子,小到一個家庭也是同樣的情況。

農村的很多家庭裡邊,都是兩三個孩子,這些孩子當中,往往有那麼一兩個特別的會說話,就像是老人“肚裡的蛔蟲”那樣,說話辦事總是讓老人覺得貼心,但其實任何的事實都沒辦。這種伎倆在家裡用用尚且罷了,到了外邊,大家在乎的還是事情的本質,純粹的會說漂亮話沒什麼用,所以說混不開也在情理之中了。

禍福相依!農村有個怪現象:最被寵、最討老人歡心的孩子都很


2、被優待慣了,適應不了殘酷的競爭

前邊也提到了,由於他們會說話辦事,所以在一個家庭裡邊,總能夠被優待。再加上有些農民本身也糊塗,不能做到一視同仁,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在家庭分配資源(例如拆遷款,土地,房子)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傾斜於這些人,讓他們覺得原來靠著說好聽話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到了社會上,很多人並不吃這一套。

拿在工地上幹活來說吧,不管你如何巧舌如簧,如果不能搬磚,如果不能上架子,包工頭都不會給算出工,自然也掙不到錢。這類子女由於被寵壞了,往往很嬌貴,不可能吃得了多大的苦,所以但凡是難點,累點,就開始退縮了。說到底,其實就是被優待管了,適應不了殘酷的競爭,和那些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人比,韌性要差很多。

禍福相依!農村有個怪現象:最被寵、最討老人歡心的孩子都很


3、沒吃過苦,長不大

農村現在仍然奮戰在打工一線的有少量60後,大量70後,絕大部分80後和幾乎所有的90後,這幾代人當中,腳步站得最穩,成就最大的公認是70後,之所以會有這個結果,除了和他們年齡本身偏大,在城市打工的時間也偏長之外和他們的經理也有這不可分割的關係。

70後是離開農村的第一代農民工,從小吃不飽,到城市後也因為沒文化到處吃虧,上當,被騙,但這恰恰也成了70後不斷壯大的推進劑。甚至有些70後農民工已經到了中年,還在痛定思痛,惡補知識,最終也有所成就,帶著整個家族變成了城市戶口。再看看農村多子女家庭當中的那些子女,根本沒吃過苦,所以說也長不大,有些已經三十了,還要靠父母接濟才能在城市生活,和其他兄弟姐妹比,混得差在正常不過了。

禍福相依!農村有個怪現象:最被寵、最討老人歡心的孩子都很


以上就是農村多子女家庭當中,最被寵的那個往往最“慫”的原因了。

我覺得這個現象應該引起一些農民的思考,如今已經是現代化社會了,農村那些選“接班人”養老送終的觀念早該改一改了,不管是哪個子女,都有同等的養老義務,所以老人在對待子女的時候,也要一視同仁,千萬不要因為太偏愛其中的一個而寒了其他人的心。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